民族主義的含義是什麽?民族主義者都有著怎樣的表現-趣歷史網
民族與民族主義
要想了解民族主義,首先要知道什麽是民族.民族是指人們在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有***同語言、***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現於***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認同自身的為壹個團體的穩定***同體。
民族主義,亦稱國族主義或國家主義,為包含民族、種族、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主張以民族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壹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無從區分。開化的社會過去大多強調民族***同體,而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之《想像的***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利婭·格林菲爾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壹員”。其準則可包含***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但於今最主要者或為族群意識(ethnicity),即種族上之歸屬與躋身其中之地位。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民族主義以民族特色看待人類活動。各民族有其民族表征(national symbols)、民族特色(national character)、民族文化(national culture)、民族音樂、民族文學(national literature)、 民俗(folklore),甚至在若幹例子中,尚且帶有民族宗教(national religion)。個人作為民族之壹員,***享民族性價值體系與民族認同,敬佩民族英雄,進食民族性菜肴,從事民族性運動。
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nation)壹詞常錯誤地被等同於這些國家政府(state)。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ethos)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法統”(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諦岡是為了天主教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裏發為另壹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法統之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壹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壹主義(irredentism)、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註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正如原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伊·雷日科夫在評價1990年發生在巴庫的針對亞美尼亞人的極端民族主義時所說:民族主義——這不是對本民族的愛,而是對其他民族的恨。
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
首先要區分民族和國家的差別。民族不同於國家,因為國家的建立無須有***同的語言,壹個民族可以組成壹個國家,多個民族也可以組成壹個國家,而民族必須有自己***同的語言,壹個民族可以隸屬壹個國家,也可以分屬於多個國家。
國家主義是以國家至上(例:蘇聯),而民族主義是以民族至上。
民族與民族***同體
民族***同體壹詞是空穴來風,民族***同體指多個民族在同壹地域(既國家),同壹政治經濟生活下發展出的團體,而各民族之間沒有過多的文化上的聯系.
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
不可否認民族也以血緣的形態呈現,但他們的差別太大,種族主義指壹種自我中心的態度,認為種族差異決定人類社會歷史和文化發展,認為自己所屬的團體,例如人種、民族或國家,優越於其他的團體,屬於壹種極端偏激的思想,也是掌權者對外族隔離壓迫的工具.
民族主義與民族觀念
雖然民族主義的理論誕生於並不代表我國歷史上沒有民族這兩個詞.民族主義只是讓民族觀念系統化,理論化.
語言與民族主義
***同的語言為民族的特征之壹。例如說,在法國革命之前,法蘭西當地說的是布列塔尼語和奧克語,兩者彼此不能互通。標準法語通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且為主要語言,但在革命之前無以成為非法語區的民族語言,像布列塔尼就禁用凱爾特語命名。形成民族國家並在獨立之後鞏固自身,壹般伴隨著以政策限制、取代、或棄絕少數民族語言(minority language)。由此加速社會語言學研究所註意到的趨勢,即地位高的語言取代地位較低者。參見法國語言政策。
若幹理論家相信,民族主義於19世紀成為顯學是因識字能力(literacy)提高而使語言成為重要的統壹工具。更多的人閱讀報紙、書籍、小冊(pamphlet)等等,閱讀能力因印刷術廣為散播而提高,首次於歷史上得以發展出對本鄉本土以外的廣泛文化認同。語言間的差異也在同壹時候固定下來,裂解為方言,不同語群之間並且相互排斥。
自愛爾蘭至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者推廣教學、保存、及使用凱爾特語、希伯萊語、北印度語等傳統語言。參見語言復興(Language revival)。
美國向來是壹個歡迎多民族移民的國家,對英語以外語言的歧視仍顯而易見。其中,德語是個鮮明的例子,其於第壹次世界大戰中於美國境內幾遭連根拔除;而法語與意大利語也幾乎從日常生活中絕跡。今日,西班牙語在美國很多地方是第二語言。有些政治人物,如帕特·布坎南(Pat Buchanan),因害怕傳統制度受侵蝕,曾有意的反對西班牙語興起為美國的第二語言。
阿拉伯世界在殖民時期,曾依不同程度被強迫學習土耳其語、法語、西班牙語、以及英語。殖民時期結束後(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經過壹段“阿拉伯本土化”(Arabisation)的過程,以復興阿拉伯語作為壹統阿拉伯國家並促進受泛阿拉伯主義(Pan-Arabism)所推動的廣泛阿拉伯認同。阿爾及利亞與西撒哈拉從事大規模的阿拉伯本土化,各自由法國化與西班牙化轉為阿拉伯化。
然而,阿拉伯世界中有些民族主義份子企圖擺脫官方語言並以傳統阿拉伯語為外語,與名義上的阿拉伯國家─政治上阿拉伯化,但在語言文化與人種上則未必見得─之文盲人口通常不能互通。這項政策由埃及學者兼民族主義人士Ahmad Lutfi al-Sayyid於20世紀中期於埃及境內推廣,他稱埃及官方語言為埃及人的母語。晚近的埃及語言學家兼埃及古物學學者Bayoumi Andil以民族主義的角度研究他認為與阿拉伯話“無關”的“現代埃及語”。他主張,是繼承自Coptic語的第四期古埃及語於句法(syntax)、形態以及音韻上,涉及阿拉伯語。
類似於強調少數民族語言與阿拉伯語言互不相關的是,努比亞語(Nubians)自埃及與蘇丹中劃分而出,較成功的例子為柏柏爾諸語言(Berber,又稱Amazigh或Imazighen)自摩洛哥中劃出。
民族主義與極端主義
在穩定的民族國家中,民族主義雖然對日常生活具多面影響,但卻通常隱而不顯。邁克爾·比利希(Michael Billig)的“平實民族主義(banal nationalism)”的說法認為,日復壹日,越來越不引人註意的民族主義,日日影響居民的想法。在西方民主國家,仇外與移民團體經常自稱為民族主義者,以避免種族主義(racism)這種貶義的稱呼。持此立場之政黨可能有眾多支持者,並進入國會。光頭黨(skinheads)等小而知名的團體同樣也自稱民族主義者作為國家社會主義者(national-socialist)或白人至上主義者(white supremacist)的婉轉稱呼。其他國家多稱其為極端民族主義者,帶著明顯的貶義。參見愛國沙文主義(chauvinism)與愛國侵略主義(jingoism)。
民族主義為包含法西斯主義等政治意識型態之要素,極端主義壹詞通常用於此處。但簡單地將法西斯主義表述為民族主義之極端型式並不正確。法西斯主義在壹般義意上為始自意大利的種族民族主義與國家民族主義之結合,明顯受納粹主義之影響。對於阿道夫希特勒在地理政治學的誌向,可能帝國主義是較好的形容,且納粹德國治下的廣闊地域中有許多在歷中上並無德國人的蹤跡。納粹德國在與典型的歐式民族國家相較之下,自成壹格(sui generis)。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