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百科全書屬於幾次文獻
《中國大百科全書》屬於3次文獻。
《中國大百科全書》是壹部大型的、綜合性的百科全書,涵蓋了眾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它是對已有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和總結的成果,通過編輯和編排,將大量的原始文獻濃縮成易於理解和查閱的3次文獻。
在文獻學中,原始文獻是指首次發表、未經加工整理的文獻,如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等。而3次文獻是在原始文獻的基礎上,經過進壹步的整理、歸納和總結而形成的文獻,如百科全書、手冊等。
因此,《中國大百科全書》屬於3次文獻,它是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整理,為讀者提供了更為全面、系統、深入的知識。《中國大百科全書》作為壹部綜合性的大型百科全書,是對已有知識的整理和總結,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性。
《中國大百科全書》成書過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編輯類書的傳統。兩千年來曾經出版過四百多種大小類書。這些類書是我國文化遺產的寶庫,它們以分門別類的方式,收集、整理和保存了中國歷代科學文化典籍中的重要資料。較早的類書有些已經散佚,但流傳或部分流傳至今的也為數不少,這些書受到中國和世界學者的珍視。
十八世紀中葉,正當中國編修龐大的《四庫全書》的時候,西歐法、德、英、意等國先後編輯出版了現代型的百科全書。以後美、俄、日等國也相繼出版了這種書。現代型的百科全書扼要地概述人類過去的知識和歷史,並且著重地反映當代科學文化的最新成就。
二百多年來,各國編輯百科全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知識分類、編輯方式、圖片配備、檢索系統等方面日益完備和科學化。今天,百科全書已經在人類文化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種類型的和專科的百科全書幾乎象辭典那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