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演說家》真的只是在演說嗎?
(壹)演說家裏,每個人看似在講身邊的小事,實則都是在借小事抒發壹種更大更廣的社會行為。
栗坤的《戰爭背後的愛情》讓我們看到大背景時代下的為愛堅守。奶奶不嫌棄爺爺的清貧,毅然下嫁給爺爺。新婚期間,本應相聚在壹起***享新婚之樂。但是爺爺卻沒留下壹句話,直接趕赴了遼沈戰場。遼沈戰爭結束,奶奶用了整整7天7夜趕赴沈陽,但是爺爺卻又趕赴了抗美援朝的戰場,兩個人擦肩而過。奶奶守候了爺爺整整6年,直到戰爭結束,爺爺不負與奶奶的約定,健康地回來了。爺爺與奶奶已經壹起走過了70年,說還要壹起走過80年!
賴佩霞的《幸福為什麽那麽難》中分享了原生單親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小時候童年很艱辛,長大後也有壹段不幸福的婚姻。後來通過從事心理學,找到了不幸福的原因在哪。她指出指責不是愛,而是婚姻的殺手。鼓勵我們應帶著覺知,放下對立,我們就可以看到幸福。
演員“阿紫”劉玉翠《我要演到80歲》講述自己的演繹經歷,辛苦演了多年卻只是個配角,羨慕、嫉妒、害怕、憤怒、不甘,開始抗拒演戲,恐懼演戲,甚至去逃避。後來終於明白,自己只是壹個演員,把戲演好,把角色演好,無條件把自己的人生經驗通過演戲跟觀眾分享。50歲重新出發,讓自己的夢想發光。
張小雨的《我想活下去》壹個患白血病的女孩,卻把白血病當做是上帝送給她的壹份禮物。因為白血病,自己收獲了親情、友情。從小缺失親情的她曾經是壹個很自卑,對生活很絕望的人。後來由於親情的重新回歸,讓她看到生活的希望,充實而快樂。病痛的折磨並未能打壓到她,依然堅強地與病魔抗爭。
(二)讓演講者更直面他們自己的人生
對於大部分演講者來說,沒上臺之前。他們的故事,可能從未跟別人分享過。或因為自卑或因為沒人懂或因為自己習慣珍藏。來到演說家的舞臺之後,他們敢於把自己的內心展現在別人面前,讓眾人都能看到。那壹刻,他們終於敢卸下自己心頭那塊沈重的石頭,那壹刻,她們敢於面對自己,那壹刻,她們不再畏懼艱難!敢於直面人生,哪怕收到的是嘲諷,又何所畏懼!通過演講宣泄,他們表達更真實的自己,不偽裝,不做作,不是演,而是在真情流露。也許他們的普通話並不標準,也許他們沒有熟練的演講技巧,但是他們更多的人向我們表達了壹種態度,壹種向上的態度。讓我們看到她們身上具有的光輝,明白壹個人的力量其實可以這麽大。原來妳只是太小看自己了,妳的世界可以被放大,妳也可以擁有更多的潛能。平凡但是不普通!
(三)分享自己的故事去影響他人
同時她們以自己身邊真實發生過的事情來告訴我們這樣那樣的道理,希望我們更多人能夠看到更多,也能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很多都是聽著聽著,眼淚就止不住流,因為Ta的故事確實觸動了妳心底裏的那根弦,妳的情緒就不由自主地會被Ta左右,我想這就是語言的力量。人類是需要語言的,因為語言能表達愛,能表達力量啊!劉嘉玲曾在臺上致謝各位演講人員,說是妳們讓我見識到了不同的人生,拓寬了視野。所以演說何嘗不是種分享,何嘗不是在傳遞壹種思想!我把我的思想同妳們交流,交流的目的是什麽,是希望妳們更幸福,社會更幸福,國家乃至世界更幸福。從身邊小事到國家大事,以能更多的力量去影響別人。
所以《我是演說家》除了演說之外,還是壹種直面人生,是壹種分享,更是壹種思想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