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古代的說書那麽流行?
古時候說書之所以那麽流行,是因為古代很多人是文盲,他們不能自己讀書,所以只能聽人說書。
在古代,讀書是壹種奢侈的事情 萬官階下品,只有讀書高。?這句話在我國古代被傳頌了數千年不是沒有道理的,雖然其本意是想表達讀書的重要性,但廣義上來講,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
讀書在古代是壹件奢侈的事情。
事實如此。
在古代,無數家庭做夢都想送自家孩子去讀書。盡管他們並不懂得?讀書可以升華人的思想?這樣的大道理,但他們卻清楚,讀書可以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
可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沒辦法讀書,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古代的文盲率非常高人要讀書,就得報私塾讓先生來教,還需要備買紙筆墨硯,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實際成本卻十分高昂,大多數家庭根本負擔不起。
進不了私塾就識不了字,識不了字就成了文盲。
文盲當然是不能讀書的。
在清朝以前,我國古代的文盲率從來都是高達90%以上,有些朝代的文盲率甚至高達95%!
試想,在那些只有不到10%的人可以讀書的年代,讀書怎麽可能不是壹件奢侈的事情呢?
雖然不能自己讀書,但是可以聽別人說書能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終究只是少數,更多的讀書人最終都淪為了落魄書生,為了維持生計,這些會讀書的落魄書生想到了壹個來錢的好法子。
那就是給那些不會讀書的文盲們?說書?。
要知道,讀書除了可以考取功名外,還可以使人的思想情操得到熏陶,使人的認知得到完善,使人的想象力得到激發,毫不誇張地說,讀書是壹種非常高級的精神享受。
說書人最早起源於宋代,最初是講的書中故事,但後來就演變成了講奇聞怪談、人情世故,再後來更是變成了壹種?說唱?的形式,而無論任何形式,都有壹個***同點,那就是講的內容都非常有趣。
說書?文化之所以能壹直流傳下來,正是因為廣大勞動人民非常喜歡聽人說書,也正因如此,?說書?才會在古代那麽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