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汙染概念是什麽時候提出來的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提出來的。
汙染現狀
塑料制品作為壹種新型材料,具有質輕、防水、耐用、生產技術成熟、成本低的優點,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且呈逐年增長趨勢。塑料包裝材料在世界市場中的增長率高於其它包裝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9%。
中國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產和消費國之壹。1995年,中國塑料產量為519萬噸,進口塑料近600萬噸,當年全國塑料消費總量約1100萬噸,其中包裝用塑料達211萬噸。
包裝用塑料的大部分以廢舊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被丟棄在環境中。這些廢舊塑料包裝物散落在市區、風景旅遊區、水體、道路兩側,不僅影響景觀,造成“視覺汙染”,而且因其難以降解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危害。
據調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3%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4萬噸;上海市生活垃圾的7%為廢舊塑料包裝物,每年總量約為19萬噸。
天津市每年廢舊塑料包裝物也超過10萬噸。北京市每年廢棄在環境中的塑料袋約23億個,壹次性塑料餐具約2.2億個,廢農膜約675萬平方米。人們對此戲稱為“城郊壹片白茫茫”。
2019年5月,壹組探險團隊在馬裏亞納海溝潛水至10927米處,打破深潛最深記錄的同時,也在海溝的底部發現了壹個塑料垃圾。
主要來源
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有食品包裝、泡沫塑料填充包裝、快餐盒、農用地膜等。
白色汙染是中國城市特有的環境汙染,在各種公***場所到處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制品,他們從自然界而來,由人類制造,最終歸結於大自然時卻不易被自然所消納,從而影響了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從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由於塑料制品主要來源是面臨枯竭的石油資源,應盡可能回收,但由於現階段再回收的生產成本遠高於直接生產成本,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難以做到。
擴展資料:
影響
壹、土地
含氯的塑料會釋出有害的物質到周圍的土壤、地下水或周圍的水源中。因此飲用這些水源的動物會有健康上的影響。
堆填區域有各種不同種類的塑料,在堆填區域,微生物會加快塑料的生物降解過程。若是生物可分解塑料,在分解時會釋放甲烷,是強力的溫室氣體,會增強全球暖化的效果。
有些堆填區域會設置其他設施,可以捕捉甲烷來產生能源,但大部分的堆填區域沒有這類的設備。甲烷的釋放不只是在堆填區域,只要生物可分解塑料在土裏就會釋放甲烷,而在壹般土裏的降解過程需要更長的時間。
二、海洋
塑料原料常以塑料珠的形式,以貨櫃船運送。很多的塑料珠灑入海中,據估計海灘的垃圾中,有10%是塑料珠。海中的塑料大約會在壹年內降解.但不會完全降解,而且依塑料的不同,可能會釋放酚甲烷或聚苯乙烯等有毒物質到水中。
聚苯乙烯塊及塑料珠是最常見的海洋塑料汙染來源,再加上塑料袋和食品容器等.就是大部分海洋廢棄物的來源。在2012年,估計海洋中大約有1.65億噸的塑料汙染物。
三、動物
塑料汙染有可能對動物產生毒害,也對動物及人類的食物鏈有負面影響。在書籍《海洋生物導論》(Introduction to Marine Biology)中,將塑料汙染視為為對大型海洋動物的高度威脅:“最大的單壹威脅”。
綠色和平更提到,微塑料會令海洋生物腸臟變形,降低其活動能力及反應。包括海龜在內的許多海洋動物都在其胃部發現有大量的塑料在內,當這種情形時,因為消化道被塑料堵塞,動物很可能會死亡,有時海洋動物會纏在塑料制品中,像塑料網,這也可能使他們受傷甚至致命。
包括無脊椎動物在內,已有260種物體被發現吃到塑料制品或是被塑料制品纏住,當動物被塑料制品纏住時,其活動受到嚴重限制,因此在捕食上會感到困難。
而且動物多半會死亡,甚至會有嚴重的劃傷及潰瘍目前估計每年約有四十萬只海洋哺乳動物因塑料汙染而死,2004年時估計北海的鷗胃中平均有三十塊塑料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