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機器人不是情趣機器人,為何各國制造美女而不是男性機器人?
無論妳用什麽手機,只要打開手機的智能助手,妳會發現智能助手的聲音都是女性的聲音。除此之外,軟件之中的提示音大多也是女性的聲音,比如:導航,軟件的開屏聲音等。
事實上,在智能化領域中,女性形象已經隨處可見,全球多個國家在研發AI機器人時,也都不約而同采用了女性化形象,比如:我國的美女機器人佳佳,日本美女機器人ERICA,機器人索菲亞等。
那麽問題來了,AI機器人又不是情趣機器人,為什麽非要設計成女性形象呢?
美女機器人
其實機器人的形象並不都是女性,在早期電影上,機器人的形象幾乎都是男性,比如:《終結者》。
但現如今制作的機器人更多的是偏向於女性化,就連電影中也是如此,比如:《她》,雖然《她》中沒有真人機器人出鏡,但是聲音卻是女性的聲音,形象設計和人設也都是女性。《西部世界》中的德妹也是女性機器人。
之所以機器人的形象從過去的男性轉化為女性,有研究人員表示,這是我們看待機器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在過去我們經常會認為機器人是危險的,尤其是智能機器人,它可能會擁有自己的意識,並取代人類。而男性機器人相比於女性機器人而言,給人的感受更加的有力量,更加有威脅感,所以在過去電影中的機器人形象幾乎都是男性。而現如今我們覺得機器人可以服務於人類,可以幫助人類變得更加美好,而女性形象更為符合這壹特征,這是因為女性可以充當:母親、妻子、知己等角色,而這些角色幾乎都沒有攻擊性,反而具有較強的包容性,能夠消除人們的戒心,所以現如今的機器人更多的是女性形象。
發表於《心理學與市場學》的研究表明,為機器人賦予女性的形象會讓它看起來更加地人性化。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認為人和機器的本質區別是人更加地友好、幽默、慈愛,而女性機器人更加符合這些特征,所以采用了女性的形象。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男性機器人更讓人與負面的人性產生聯系,比如:具有威脅性。
當然,還有人指出,之所以設計女性化形象,是因為開發機器人的團隊成員大多是男性,在科技部門工作的女性只有30%。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各個研究團隊在研發智能機器人時,不約而同地采用了女性的形象。
不過這種說法僅僅是調侃,要知道的是雖然是研究團隊在開發機器人,但機器人的受眾卻是普通人,相比於男性化形象而言,女性機器人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機器人的性別
雖然女性形象是現如今AI機器人的主流形象,但是美女的形象也給她們帶來壹個問題,那就是人們經常會把女性機器人當作是情感的替代品,比如:日本機器人ERICA,她的設定是壹個23歲的女性,並且永遠23歲。
由於她的形象嬌美,性格溫柔,以至於經常有媒體將其稱之為“妻子機器人”,但其實她並不是壹款為了滿足男性對妻子的需求而設計的機器人,而是壹款專業研究型機器人,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主持人,同聲傳譯等,而且她的造價非常昂貴,即使是最便宜的也需要63萬元人民幣。
我國智能機器人“佳佳”也是壹款智能語音對話機器人,和ERICA壹樣,她也不是為了滿足男性對妻子的需求而設計的,只不過由於她過於漂亮,以至於人們誤認為她是壹款情趣性機器人。
除此之外,女性機器人還給人們帶來壹個負面的影響,那就是女性機器人更多的是充當“助手”的角色,比如:美女機器人秘書,美女機器人保姆等,而更為高級壹些的工作,比如:醫生、律師等,人們會明顯不信任女性化形象,尤其是長得漂亮又年輕的女性化形象,所以在這方面的設計上,要麽是無性別的設計,要麽就是男性化形象。
也就是說,如果開發公司在開發壹款高智能的專業化機器人時,采用美女的形象會降低該機器人的專業度,此時它們就會選擇開發中性別或者男性化形象。
通過機器人的性別我們也會發現,人們對於男女性別之間仍舊存在著刻板印象,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受到這種刻板印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