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前的大決戰: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從此扭轉局勢
影視劇沒有直接展現出來的情況還有:當時東北野戰軍控制了東北地區97%以上的面積、86%以上的人口,國軍則被壓縮在長春、沈陽、錦州等少數幾座大城市裏。
其實,在1946年冬天以前,東北野戰軍的前身東北民主聯軍還被國軍追趕著,壹路往北方撤退,直到撤到了松花江以北,才松壹口氣。
東北野戰軍和國軍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攻守易勢,發生了巨大的逆轉,顯然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實際上,在遼沈戰役爆發之前,東北民主聯軍就與國軍發生過壹次大決戰:三下江南,四保臨江。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是壹系列戰役。它們發生在同壹個時間段,彼此之間有緊密聯系。
這裏的江南,不是指長江中下遊南岸區域的江蘇、浙江、安徽等地,而是指松花江以南區域。這裏的臨江,指的是位於吉林省東南部的臨江地區。
1946年12月27日,鄭洞國率領6個師的兵力,對臨江地區發動攻擊,以此打通從通化到集安的交通線路,對南滿民主聯軍進行圍殲。南滿民主聯軍3縱、4縱采用正面阻擊、深入敵後、尋機殲敵的戰術,對國軍進行打擊。
位於松花江以北的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北滿民主聯軍)出動1縱、2縱、6縱,加上3個獨立師,來到松花江以南,與南滿民主聯軍配合作戰。
這是壹下江南和壹保臨江。
1947年1月30日,國軍第二次集中4個師的兵力進犯臨江地區。南滿民主聯軍3縱、4縱在與國軍周旋了6天後,於2月5日對國軍中實力較弱的新5軍第195師進行重點打擊,殲敵2000余人。駐紮在新賓的國軍205師派出壹個團前來增援,又被3縱消滅大部。
這是二保臨江。由於這次國軍出動的兵力不多,加上又是寒冷的冬季,北滿民主聯軍沒有南下。
1947年2月13日,國軍第三次集中5個師的兵力,繼續進攻臨江地區。這次敵人來者不善,給南滿民主聯軍帶來很大的壓力。北滿民主聯軍當機立斷,派出1縱、2縱、6縱,在2月21日再次來到松花江以南,與南滿民主聯軍並肩作戰。
這是二下江南和三保臨江。
在二下江南時,北滿民主聯軍6縱在城子街消滅了國軍1個團後,乘勢而上,與獨立2師壹起攻打德惠。德惠位於長春以北75公裏,松花江以南35公裏,是國軍進攻北滿的軍事基地。如果能夠攻下德惠,將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可惜,由於北滿民主聯軍6縱存在“思想上麻痹輕敵、敵情不明、準備不足”等問題,再加上駐守德惠的是國軍五大王牌軍之壹的新1軍下轄的第50師,全部是美式裝備,戰鬥力很強,最終無功而返。
其實,這時杜聿明率領主力部隊北上,打算與北滿民主聯軍進行戰略決戰。北滿民主聯軍看穿了杜聿明的企圖,於1947年3月2日返回松花江以北。
可是,杜聿明眼見“煮熟的鴨子飛了”,心有不甘,冒險派遣軍隊跨過松花江,對北滿民主聯軍窮追不舍。北滿民主聯軍看準時機,當即殺了壹個回馬槍,第三次來到松花江以南,消滅了國軍第87師、第88師。這就是三下江南。
杜聿明“偷雞不成蝕把米”,還不服輸,又在1947年3月26日集結20個團的兵力,兵分三路,對臨江地區進行第四次進攻。南滿民主聯軍采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將中路的國軍壹個師進行圍殲,粉碎了敵人這次軍事行動,勝利結束了四保臨江。
從1946年12月27日,到1947年4月3日,東北民主聯軍(北滿民主聯軍和南滿民主聯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打退了國軍多次大規模進攻,壹***殲滅敵人5萬多人。單純從作戰規模和殲敵數量上來看,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不算很大的戰役,但意義重大。
東北民主聯軍通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軍事行動,不但遏制了國軍的進攻,還借此展開了對國軍的戰略進攻。從此,在什麽時候,在什麽地方進行戰略對決,不再由國軍主導,而是由東北民主聯軍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