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是從哪裏開始到哪裏結束
南水北調的起點和終點: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於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遊丹江口水庫。西線工程起始於長江上遊。終點為北京團城湖和天津外環河。
壹、東線工程
東線工程的起點在長江下遊的揚州,終點在天津。東線工程供水範圍:涉及蘇、皖、魯、冀、津五省市。具體為:蘇中、蘇北除裏下河腹部及其以東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遊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兩岸、淮北市以東的新汴河兩岸及天長縣部分地區。
天津市及近郊區,東線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運河。目的是緩解蘇、皖、魯、冀、津等五個省、市水資源短缺的狀況。截至2021年10月15日8時,東線工程調水入山東6.74億立方米,已完成2020-2021年度調水任務。
二、中線工程
1959年《長江流域利用規劃要點報告》中,提出南水北調總的布局是從長江上、中、下遊分別調水。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遠景從長江幹流調水。
中線工程建築物多,工程量巨大,但線路長,建築物相對分散,施工場地寬廣,有條件分項、分段同時施工。丹江口水庫大壩工程施工總工期為60個月,大壩加高不是輸水總幹渠通水的控制條件。
三、西線工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簡稱西線調水工程是指從四川長江上遊支流雅礱江、大渡河等長江水系調水,至黃河上遊青、甘、寧、蒙、陜、晉等地的長距離調水工程,是補充黃河上遊水資源不足,解決我國西北地區幹旱缺水,促進黃河治理開發的重大戰略工程。
西線調水工程主要作用是解決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6省的缺水問題,必要時也可向黃河下遊補水。
工程構想:
自1952年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設想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測量,在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調水的基本方案,並獲得了壹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
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
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建設時間約需40-50年。建成後將解決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鹹水的問題。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南水北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