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的言行語錄
枯藤老樹(2004年12月)
像“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等古詞,文章雖美,但跟臺灣卻沒有什麽關系。
典型苑在(2006年2月)
致贈已故教授沈謙挽聯,題詞“典型苑在”,為“典型宛在”之誤。
罄竹難書(2006年5月)
陳水扁以成語“罄竹難書”來形容義工奉獻,被“立委”質疑,杜正勝為其解釋,說“罄竹難書”原意為“用進竹子都寫不完”,不壹定是負面用詞。他舉唐朝皮日休《移元征君書》裏“罄南山之竹,不足以書足下之功”為例,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漢語大詞典》解釋罄竹難書︰“極言事實之多,難以盡載。常指罪惡,後偶亦形容好人好事。” 罄竹難書在古書中的用法正負互見。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采負面義;而同時期的《孫臏兵法》中有“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則單純指方法很多難以勝數,為正面用法。雖然罄竹難書最初系壹中性形容,但後世多采其負面意義。教育部所頒《電子辭典》釋其義曰:“……後遂用罄竹難書比喻罪狀之多,難以寫盡。”因此陳水扁的引用,以及杜正勝的解釋才會引起社會各界的質疑和討論。
三只小豬(2007年1月)
臺灣當局“教育部”的網絡版成語典,將“三只小豬”等西方童話及“羅生門”等電影片名編入附錄的“專題成語”,引起輿論批評。臺灣當局“教育部”成語典編輯召集人李鍌表示“三只小豬”絕非成語,只是“參考語料”,放在成語典附錄純供參考,被誤為成語他認錯道歉。杜正勝對此表示:成語應與時俱進,“三只小豬”作為成語並無不當。杜正勝在另壹場合又說:“我是胡適的信徒,向來反對用成語典故,且成語使人思想懶惰。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使用成語也是國文教育失敗。”他的發言引發更多爭論。
國王的新衣(2007年1月)
為臺灣當局“教育部”“成語典”再提出解釋,指成語應使用大家熟悉的典故,“如果我說妳不要再穿國王的新衣,大家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