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概念何時形成
中國的概念在西周的時候形成。
據史書記載及現有的考古文物證實,“中國”名稱約在三千年前就有了。中國壹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中國”壹詞的演變:
我國古代,“國”是指壹座城,或者壹個邦,古時候的“中國”意思就是指位於中央的王國。最早有“中國”這個說法,是在周朝。那時候的人已經學會農耕,並且在領導者周公的領導下,人民講究文明禮樂。可是生活在他們周圍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的人,還是過著比較原始的生活,依然保持著裹著樹葉獸皮以打獵為生。
所以慢慢地,生活在周朝的人,便開始與其他地方的人區分開。因為周朝所處的華夏地區,在當時屬於中央,所以他們便把自己居住的王國,稱之為“中國”,意思就是中央的王國。但這個時候的“中國”範圍還很小,而且只是周朝統治的壹種地理與文化概念。隨著朝代的更替,“中國”的範圍也在慢慢擴大。
到了西周時期,“中國”不僅包含了西周本國地區,還擴展到了附屬國所在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到了東周,長江流域的部分地區,也屬於“中國”的範圍之內。秦漢時期,“中國”已經跟我們現在的國家差不多大了。
到了漢代以後,“中國”壹般指的是漢民族建立的國家王朝。但是在少數民族在統治中原之後,為了取得和漢族的心理認同,也將自己建立的國家稱之為“中國”。到後來的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經歷幾千年數個朝代的更替,除了用自己的國號外,都延用了“中國”為國名,並且在對外出使時也統壹使用“中國”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