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心,其力斷金臺灣義勇隊在浙江
兩岸同心,其力斷金——臺灣義勇隊在浙江
全面抗戰爆發後,流亡在麗水的臺灣籍愛國人士李友邦在浙江、福建兩省省政府和中國***產黨的幫助下,動員和組織散居在大陸各省的臺灣同胞參加祖國抗戰。
義勇隊成員主要來自流亡在閩北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境內的臺灣同胞。1938年9月,李友邦來到福建崇安,將原先報名的三四十位臺胞帶到金華,把其中的醫生組成壹個巡回醫療隊,另外壹些人經過短期培訓,讓他們做政治宣傳工作。他們所帶的家屬中有6名兒童,於是就將他們組成了壹個“臺灣少年團”。1939年2月,臺灣義勇隊在金華成立,李友邦任隊長,義勇隊的活動由此在金華壹帶展開,隊員發展到200余人。
臺灣義勇隊以浙江為主要活動基地,活躍於東南各省。他們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四項:壹是對敵工作。由於歷史原因,臺灣同胞多熟悉日文,而且了解被迫來華參戰的日本士兵的心理,因此極適合擔任對日軍的宣傳和策反工作。二是醫療工作。抗戰時期,醫療服務的需求十分迫切,臺灣義勇隊先於金華成立“第壹臺灣醫院”,接著在衢州成立“第二臺灣醫院”,在蘭溪成立“第三臺灣醫院”以及在福建建陽成立“第四臺灣醫院”。三是生產報國。臺灣義勇隊克服困難制造奎寧丸、胃藥、皮膚藥膏等,送到前線部隊,在戰時醫藥極端缺乏的情況之下,如同雪中送炭。四是巡回宣慰工作。這項工作主要由臺灣少年團執行,他們雖然年紀小,但卻有很高的愛國熱情,他們壹面“工作”、壹面學習,經常到前線以及東南各省巡回表演,以激發前線將士們的士氣與後方民眾的抗戰熱忱。
1942年5月浙贛戰役爆發後,臺灣義勇隊奉命從金華轉移到福建龍巖,壹直堅持到抗戰勝利。此後,李友邦帶領義勇隊部分隊員回到臺灣,投入到回歸祖國後的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