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廣東人冬至大過年
“冬大過年”、“肥冬瘦年”,大概是很多廣州人自小聽到大的諺語。相比北方,冬至在廣東壹帶是個十分重要的節日,似乎比春節還重要,“陣仗“比春節還要大。
其實,廣東人說”冬至大過年”是有根據的。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過新年是相差無幾的。
歷史上確實是這樣的,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壹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因為冬至壹到,新年就在眼前了。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漢朝開始定為節日“冬節”。
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壹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壹歲。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壹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壹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壹如年節。”
古代“冬至”其實就相當於現代的“春節”,只不過隨著歷法的變化,人們將壹年中最重大的紀念日從“冬至”移到了“元旦”,最終定格“除夕”。廣州人重視傳統,從言語到習俗,都古風尚存。舊時的廣州人過冬至,敬神明、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臘味糯米飯、劏雞殺鴨燉八珍。
由於冬大過年,註重意頭的老人會加多兩條菱魚(諧音:年年有余)。冬至有壹年中最長的壹夜,許多人家還會圍坐在壹起用糯米粉做“冬至圓”,冬至所食湯圓要是鹹的,叫“鹹湯圓”,以沙葛、豬肉、蝦米做餡,配雞湯,味道“冇得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