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秋的丈夫是誰
張錦秋的丈夫是韓驥。
韓驥與張錦秋是清華大學的同學,師從梁思成、莫宗江教授。張錦秋家的樓庭上有壹個屋頂花園,這是她與丈夫韓驥***同設計的。因為張錦秋出生在四川,所以她特意種了竹子。當年,作為建築系裏的白專典型,韓驥被分派到了寧夏,紅專典型的張錦秋為了跟隨丈夫,放棄了留在北京的機會,作為支援三線建設的專業人員來到了西安。
兩人分居七年之後,韓驥才調到西安,在西安市規劃局工作。因為各自的崗位不同,兩人在工作中也會產生矛盾。1991年,張錦秋接受了改造鐘鼓樓廣場的任務。位於西安市城中心的鐘樓,是我國古代存留下來最完整的鐘樓,與它對望的則是建於明代的鼓樓,晨鐘暮鼓遙相呼應,成為西安人的驕傲。同年,獲得了首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
張錦秋和韓驥關於鐘鼓樓廣場的“家庭爭論”:
張錦秋和丈夫韓驥,曾有壹個圍繞鐘鼓樓廣場家庭爭論的軼事。韓驥當時是規劃局的,認為鐘鼓樓廣場不急的做,這裏面有拆遷和建設資金難以籌措的原因,而張錦秋認為西安作為壹個古城,廣場應該及時做出來,否則會影響城市形象。
在壹次家庭閑聊的過程中,張錦秋提出,城市中心廣場不壹定非要搞成政治性的廣場,廣場上的建築也不壹定是博物館、行政辦公樓或者會議中心,廣場北邊原有的傳統食品店——泡饃館、餃子館,完全可以放在中心廣場周圍,這樣可以讓廣場更有人氣。
另外張錦秋提出可以考慮開發利用廣場的地下空間進行商業開發,商業開發的費用足以支撐城市拆遷和廣場綠化的費用。韓驥後來回憶說,張錦秋原來是研究建築史的,對歐洲的廣場很感興趣,而那時歐洲的廣場都是這樣,壹個教堂周圍都是飯館商店,周圍擺著桌子,大家可以坐在那裏聊天喝咖啡。她的這種想法擺脫了常規的思維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