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力和素質
大學生步入社會後,首先應具備的主體能力素質是什麽?這種主體能力素質主要表現為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
適應能力即指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後在心理、生活、工作環境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能較快地認識、了解和熟悉外部環境,並使主體與客體協調壹致的能力素質,它主要包括:
1?心理承受能力。社會與學校相比,生活環境、工作條件、人際關系都有著很大變化,這些變化難免會使那些心存幻想、躊躇滿誌的畢業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強烈沖突,這時,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壹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礙,使自己在心理意識上與外部環境取得認同。
2?獨立生活能力。參加工作後,往往要自己處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務,對獨立生活能力要求較高,這是畢業生無法回避的壹種能力素質訓練。
3?人際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崗位後,人際交往能力的發揮是適應環境的關鍵。不善於與人交往,就難以與人溝通,就難免將自己封閉起來,以致帶來諸多煩惱與痛苦。
4?應變能力。畢業生不可能在學校學到工作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識和能力,只有隨時調整自己的知識、能力結構和思想行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終處於主動地位。
要使自己真正成為生活的強者,還需要有創造能力。創造能力素質包括:
1?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於工作實際中,善於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即是實際工作對我們的要求,也是畢業生本人順利成長的基本條件。
2?動手操作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具有壹定的文字、圖表和計算機操作能力,以理工科畢業生這種能力要求更突出。這也是檢驗壹個畢業生創造能力優劣的重要手段。
3?組織管理能力。把工作崗位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信息等要素科學地組織起來並有效地完成所擔負的任務,這種能力不僅領導幹部應具備,畢業生作為高層次的人才也應具備,這是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必備的能力素質。
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兩者是緊密聯系的,適應是為了創造。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是畢業生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因此,當代大學生應註重這兩種主體能力素質的培養。
二、大學生應具備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壹個人綜合素質的基礎,心理的健康發展是最基本的人生課題。作為天之驕子的當代大學生,應註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
1.高度重視培養成就動機"動機+智商=成功"。現在不少大學生缺乏"巔峰體驗",原因是沒有全力以赴去做某些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心理學家麥克裏蘭提出"成就需要理論",其要點為:
1)具有高度成就動機的人是可以培養的。有了它,就擁有三種最重要的東西: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
2)具有高度成就動機的人的數量和質量是壹個公司最寶貴的資源。
2.將成就動機轉化為現實追求--P.T.戰術所謂人才包括兩種:普通型(P)和特長型(T)。理想的情況是將兩者結合起來,即日常的學習、工作,合乎規範,又在某壹兩個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建立自己的信譽。信譽是將高成就動機要轉化為現實成功的關鍵。如果妳能夠找到自己的特長並創造條件把它發揮出來,妳就能夠逐步贏得自信,取得成功。
3.保護妳的小環境壹份關於大學生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指出:人際交往能力和專業成績相比,如果前者不是更加重要的話,至少是同等重要。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動關心別人的意識。壹個孤芳自賞的人不可能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者。大學生應著力培養周圍的良好的人際關系。
4.正確面對現實的自我和挫折感,真正站在頂峰的總是少數人,因此成功感總是相對的。人生難免有很多挫折。面對挫折,必須做到:
①重視自己,接納自己。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真正的發展自己。
②要有壹個正確的行為模式:集中精力去幹妳手頭的事並盡力幹出最好的結果;當在某個問題上無進展時,要有壹種補償能力,開辟新的領域;當妳處在下滑階段時,壹定要穩住。壹個人受挫之後,壹定要保持沈著和理智,即"平常心"。因為有競爭就有勝敗,無論如何都要輸得起。
三、大學生就業應具備的能力
壹、自我決策能力 自我決策能力是壹個人能否獨立思考,果斷處事和獨立完成某項工作的能力。對於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面臨求職擇業,別人的意見和忠告各種各樣,最終要靠自己決定,這就是對自我決策能力的壹次檢驗。在未來的工作中,每壹件事情每壹個問題以及它們的變化進展都不可能像在學校那樣有老師給妳作指導,而必須靠自己迅速作出決定,及時予以處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決策能力對大學生就業是十分重要的。
二、適應社會能力 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是對立統壹的兩個方面。現實生活常常不盡如人意,五彩紛呈的現實生活使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眼花繚亂,很不適應。大學畢業生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消極現象常常產生不安、不滿的情緒,而常常以改造社會為已任的大學生卻忽視了適應社會這個前提。人類文明總是在繼承與創新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適應社會,正是為了擔當社會賦予我們的職責和使命。適者生存,生存正是為了發展。對社會、對環境的適應,是主動的、積極的適應,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對困難的反映,更不是對消極現象的認同,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向社會後才能盡可能地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三、實踐操作能力 實踐操作能力是人們知識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憑藉,是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壹種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教學、科研、生產第壹線,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其作用的發揮。比如,作為壹名教師,只有豐富的知識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因此,大學生應註意克服只註重理論學習,而輕視實踐操作的傾向。壹個大學畢業生如果在實踐操作上有過硬的本領,壹定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仍以教師這個職業為例,許多用人學校在挑選畢業生時,往往註重的是畢業生的試講能力和試講效果,而不只是他們的專業考試成績。
四、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指運用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或抒發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壹個人要想讓別人了解妳,重視妳,更好地發揮妳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現自己的能力。要準確表現自己,就離不開出色的表達能力。不僅在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後,會立即強烈地意識到這壹點,而且,在求職擇業的時候就會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寫求職信、自薦信、個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員提問,接受用人單位的面試等,第壹個環節都需要較強的表達能力。
五、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實際上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社會上的人際關系遠不如學校中的同學、師生關系那麽簡單。大學生步入社會後,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能否正確、有效地處理、協調好工作生活中人與人的各種關系,不僅影響壹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狀況,而且影響著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業的成就。因此,大學生自覺地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六、組織管理能力 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會從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每個從業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需要組織管理才能,現代社會職業表明,不僅領導幹部、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組織管理才能,其它專業人員也應當具備。隨著時代的發展,純“書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近年來,許多用人單位在挑選錄用大學畢業生時,在同等條件下,往往會優先考慮那些曾擔任過學生幹部,具有壹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這正反映了時代的客觀要求。以上主要是從普遍性這個角度來談大學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此外,大學畢業生如能掌握壹技之長,就更能增加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