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為什麽哀樂聽著嚇人

為什麽哀樂聽著嚇人

哀樂聽著嚇人的原因為:人死了辦喪事時都會奏哀樂,壹聽到哀樂就知道有人死了,所以聽著瘆人。

中國地域比較大,傳統喪葬禮儀不盡相同,南北差異極大。北方以嗩吶類吹奏樂為主,南方以弦樂為主,有些地方則用鼓樂。說到民間傳統喪歌,各地都有。現在國家通用的《哀樂》就是劉熾根據民間音樂改編譜寫的。此外,根據傳統古曲整理改編的喪樂,要數上海南翔的《哭喪歌》了,這是從古代唯壹保存下來的吳歌。

喪歌,是中國民間傳統喪葬禮儀活動中傳唱的風俗歌曲。亦稱“葬歌”、“夜歌”、“孝歌”、“挽歌”、“哀歌”、“喪鼓”等。喪歌壹般只在老年人和中年人死後的喪葬禮俗活動中演唱。凡亡者的長輩,均不參加。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領唱與幫腔等。因適應喪葬禮儀中“守靈”、“送葬”、“入葬”等儀式程序,又有坐唱、走唱和跳唱3種不同形式。

哀樂相關說法:

鮮為人知的是我國普遍使用的喪葬儀式上的《哀樂》,是劉熾等人改編自陜北民樂嗩吶吹奏的《風風嶺》演化而來,樂曲1949年9月經中***中央政治局審閱,被正式批準為典禮用樂曲。劉熾(1921-1998):來自民間的鼓樂作曲家。提起影片《上甘嶺》立刻會讓人想起那首遼闊的《我的祖國》,提起《英雄兒女》也不禁要唱起《烽煙滾滾唱英雄》。

比起這些激昂的歌曲,電影《祖國的花朵》的插曲肯定會讓曾經青春韶華的觀眾怦然心動,“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而為這些歌曲譜曲的就是劉熾。陜北人性格直爽,大喜大悲無不表現於形!喜樂莫過於《大擺隊》,哀樂動容者非《粉紅蓮》莫屬。今天我們在正式場合所用哀樂也是源於陜北的民間音樂。

1942年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音樂工作者劉熾、張魯等隨河防將士訪問團到米脂采風,聽到嗩吶藝人常文青演奏的《粉紅蓮》蜜意悲壯,特別動人。劉熾等人遵照這首嗩吶曲作了改編,由多種民樂演奏,在成吉思汗安陵儀式和迎送劉誌丹靈櫬儀式上作為哀樂,這便成了《哀樂》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