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丸多錢壹斤
據說,正宗的叫法,是魚元。元者,精華也。取魚之精華,加少量散粉,捏在壹起,就成了魚元。
魚元為何成了魚圓和魚丸,始終是個說不清的問題。也許是瑞安人始作俑,因為瑞安話裏魚和元同音,讀作魚魚並不好聽,於是有人把元讀作圓。也許溫州話裏魚和元都以ng做聲母,發音費力,改為魚圓。畢竟人民幣伍圓現在也可以寫成五元。
以上這段推測,純屬我的猜想。妳若非要讓我找出依據和參考文獻,我雙手壹攤:沒有,就是沒有。
在外地人眼裏,魚丸就是溫州特產,沒區別。在溫州人(尤其是鹿城區人)眼裏,魚丸是分等級的。
高端的魚丸,以鮸魚為主要材料。低端的魚丸,以馬鮫為原料。這是鹿城區菜場商品化魚丸的基本配置。
雖然很多魚都可以當原料,比如野生大黃魚,小黃魚,山頭黃魚,鱖魚,鱸魚,海鰻,甚至廉價的淡水魚如鱅魚,都可以做,但是溫州的魚丸湯店裏通常只賣鮸魚和馬鮫魚丸。好的鮸魚魚丸要賣四十元壹斤。
到了瑞安,菜場上較少有高端鮸魚魚丸,除非當年鮸魚特便宜。但是瑞安菜場有壹種溫州買不到的廉價魚丸,十塊錢壹斤,不知道什麽魚做的。而且散粉的含量也比溫州魚丸高。這就是溫州城和瑞安城的區別:溫州城的口味,比瑞安城講究精致。當然,這裏的溫州城,指鹿城老城區,現在也屬於城區的那些以前的鄉下地,通常也和瑞安壹樣魚龍混雜。
野生大黃魚已經被炒到上千元壹斤,所以已經無人用它做魚丸。
溫州魚丸還派生出壹種叫溫州豬肉丸的東西。主要流行於平陽、蒼南壹帶,也傳到臨近的福建福鼎,寧德,壽寧,甚至安徽,並通過福建人傳到各地,但是瑞安和溫州以及更北的樂器永嘉,幾乎沒有溫州豬肉丸這東西。
有趣的是,溫州魚丸這種頂級美味,卻只在溫州流行。甚至溫州臨近的寧德,麗水,臺州,寧波,都不流行。
溫州魚餅,和新加坡的魚餅不壹樣。新加坡的魚餅是福建魚餅的改進,細膩,堅韌,已經完全看不到魚肉的蹤跡。
溫州魚餅則保持肉粗味濃的風格,口感和味感,和東南亞魚餅大不相同。
溫州的魚餅和瑞安的也有區別。溫州的魚餅做工更細膩,用更貴的魚做原料。
敲魚,流行的是三絲敲魚。溫州地區之外,沒見過有人做敲魚賣,除非是溫州人開的餐廳。
溫州城的敲魚和瑞安城的敲魚是大不壹樣的。溫州的敲魚論張賣,壹般標價多少錢壹張。而瑞安的敲魚論斤賣。
所以溫州的敲魚薄,而瑞安的敲魚厚。
溫州城內敲魚經常生賣,而瑞安城的敲魚通常是煮半熟了才賣。澱粉善於吸水,煮熟就會吸入很多水,稱重量有方堆。
瑞安和溫州相似的是白丸。但是溫州是大城市,瑞安是小城市,溫州白丸大多數用料做工更精,買不到低端的白丸。而瑞安可以買到比較低端的。
溫州白丸軟,講究入口即化。這與新加坡或福州的堅韌而有彈性的魚丸大不壹樣。(南洋和福建的魚丸,外形酷似溫州白丸,和溫州魚丸根本不是壹類的)。新加坡的魚丸做大了就是魚餅,魚餅和魚丸根本沒有味道和口感的區分性。而溫州白丸和溫州魚餅,口感,味道,顏色,香味,都大不壹樣。與溫州比,新加坡和福建的魚丸魚餅更像是罐頭快餐食品。
總體上看,溫州和瑞安雖然同屬溫瑞平原,在吃的精致程度方面是不壹樣的。溫州人只吃精品,瑞安人容忍低端。
不僅魚丸、白丸、敲魚、魚餅有這些差別,即使是魚膠做的膠凍,也是同樣。溫州城內任何壹個膠凍攤,賣的都是高檔膠凍。而瑞安城,則可以買到低端的廉價膠凍。
若論海產豐富,溫州城似乎還不如瑞安城。尤其是壹種叫紅蛋曲的大型美味藤壺,和壹種叫龜腳的鵝頸藤壺,瑞安常見而溫州少見。
但是在食物的做工用料、精致講究方面,溫州城是超過瑞安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