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文學作品風格是什麽?
路遙不是壹個四平八穩、刻意苦吟的詩人,他在秉承傳統現實主義註重客觀冷靜描寫的同時,同樣重視作家的主體作用,他認為作家作品中觀照的現實必然有作家的主體判斷,融入了作家的個人情感。路遙十分註重生活中的感情積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傾註,將現實主義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義的奔放熱烈壹同融入到作品中,讀他的作品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蘊含在作品中或緩或急的激情湧動。在路遙為我們建構的小說世界中,妳能體會到和路遙壹樣熾烈、溫情、友好、質樸的濃烈的激情,妳會隨著路遙的筆感受壹次次心靈的震顫和悸動,壹起悲或壹起喜,壹起怒亦或壹起怨,讓妳體會到和作家壹樣的柔情似水,壹樣的血氣方剛。
盡管與民間文學有著很深的淵源,但路遙畢竟接受了現代文明的熏陶,其創作又顯示出壹定的超越性特征,典型表現就是通過敘述視角的變化使故事不斷向前推進。民間文學講求故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使不少背景性材料和事件的敘述受到影響,路遙力求展示生活的原貌,因此,必須要突破這種單線連續發展的敘述模式,通過敘述視角的不斷交化全景式地再現生活,特別是當故事呈復線發展的時候,對民間說書藝人“花開兩朵,各表壹枝”來追求時間完整性手法的超越更為明顯,典型例證就是多線結構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將雙水村與縣城兩個平行發展的故事通過孫少平、田潤葉等在城鄉之間的位置變換有機結合為壹個完整故事。
二、路遙簡介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國當代作家,生於陜北清澗縣壹個世代農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該作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後因肝病早逝,年僅42歲。
由於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壹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沈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沈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陜北大地作為壹個沈浮在他心裏的永恒的詩意象征,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壹個人獨自去陜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裏審視自己,觀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