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欲增資16% 北汽集團要如何見招拆招?
北汽集團新任董事長姜德義到任後的第壹站,正是北汽集團續命的“藥罐子”——北京奔馳。
對於如今的北汽集團而已,北京現代是可以放棄的,但是北京奔馳不能丟,丟了事情就鬧大了。
只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對外壹直強硬的徐和誼終於退休後,立即傳來了戴姆勒欲重啟增持談判的消息。
8月26日,有消息稱"戴姆勒集團欲重啟與北汽關於增持北京奔馳股權的談判,計劃對北京奔馳的持股從49%提升至65%"。
從以往來看,德系合資品牌普遍在華追求股比的提升,從大眾汽車到寶馬集團和戴姆勒集團,這並不是破天荒的第壹次,因此,我們更關註的是北汽集團這壹次會如何防守?
沒有了徐和誼之後,本次股權防守戰的重任是落在集團董事長姜德義肩上,還是由北京奔馳控股方的北汽股份總裁陳宏良出招,令人好奇。
戴姆勒提的要求合理嗎?
首先,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奔馳)目前的股比結構是:北汽集團持有北京奔馳51%股份,戴姆勒集團及其子公司則綜合持有其余49%。
鑒於寶馬集團2018年就已經實現了股比調整,並且對寶馬在華的業務並無明顯影響,戴姆勒集團也加速了在股比問題上的動作。
事實上,徐和誼再“強硬”,北汽也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資本或者說底牌,根據去年雙方對外透露的目標,北汽是期待著能夠以200億的資金加上出讓北京奔馳的股份,成為戴姆勒的第三大股東,占股達到5%。
占股5%,此舉究竟有多少現實意義不好判斷,但是面子層面上,至少北汽要比華晨好看許多。
如果本次消息屬實,戴姆勒集團選擇徐和誼退休後不久出手,其實並不是“落井下石”,畢竟此前數年談判,原本就是計劃當中的事情。
甚至早在2015年時,徐和誼還曾對外透露過,“北汽正在與戴姆勒股份公司洽談股份收購事宜,若入股成功,北汽集團將成為戴姆勒的大股東之壹。”
這意味著,北汽的規劃當中,入股戴姆勒曾是先手局,不僅可以防備戴姆勒對中國市場的覬覦,參考當年東風汽車對PSA入股8%,結果拿到了PSA諸多技術的結果來看,北汽不排除可能拿到戴姆勒業界領先的技術。
然後就是世易時移,北汽與戴姆勒的合作並沒有像徐和誼想象的那般融洽,倒是看似毫無關系的吉利汽車搶先下手,率先購入戴姆勒9.69%股份並成為戴姆勒最大單壹股東。
北汽集團曾壹度想成為戴姆勒集團的大股東,但最終,戴姆勒選擇了背景更加深厚的吉利汽車。
於是曾經的四小之首北汽,如今當不成第壹大股東,只能希望成為戴姆勒的“小三”(第三大股東)。
到目前為止,北汽和戴姆勒雙方都沒有對增持的新聞做回應,根據慣例來看,這或許並非空穴來風。
畢竟,連阿Q都說過,“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戴姆勒會如何出手?
戴姆勒集團或許並非只是“乘人不備”,根據戴姆勒集團2020年二季度的財報顯示,其公司二季度營收302億歐元,同比大跌29%,息稅前利潤虧損7.08億歐元,凈虧損19.06億歐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戴姆勒集團選擇再次向北汽出手,似乎是在情理之中。
那麽,戴姆勒集團會落井下石嗎?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戴姆勒又壹次欲增持北京奔馳的消息,對於熟悉這兩個合作夥伴的消費者來說,肯定知道這早就不是第壹次了。
自從2017年吉利汽車開始向戴姆勒集團的股權出手後,戴姆勒集團與北汽集團的關系就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壹個簡單的數據說明問題:北汽集團2019年的年報顯示,北汽股份2019年營收為1746.3億元人民幣,其中,北京奔馳貢獻了1551.2億元人民幣,占比超過88.8%。
北京奔馳的全年銷量僅為56.7萬輛,但是毛利潤達到422.2億元人民幣,平均奔馳賣出壹輛國產車,收獲的毛利便超過了7萬元人民幣。
假設,戴姆勒實現了對北京奔馳持股比例的提升,那麽,2019年戴姆勒集團就可以多獲得248.2億元人民幣的營收,約合當前匯率下的30.38億歐元,同時毛利潤多獲得67.552億元人民幣,約合當前匯率下的8.268億歐元。
根據歐美習慣的判例法則來看,最終沒有順利增持的奧迪AG,搞出了壹個“備胎”上汽奧迪項目;實現了增持的寶馬集團,與長城汽車再合資了壹個光束汽車,就目前來看,上汽奧迪與光束汽車的各自前景尚撲朔迷離,但是對壹汽奧迪的影響或許要更為明顯。
根據現有資料的顯示,上汽奧迪落地的首款產品將會是國產的奧迪A7L,無論是否與A6L形成競爭關系,這對壹汽奧迪的產品陣營都是損失,而光束汽車只是針對MINI品牌,並不會涉及寶馬藍白logo的產品。
只是,戴姆勒在華的業務已經布局完畢,2個傳統燃油車合資項目:北京奔馳和福建奔馳;2個新能源合資:騰勢汽車和吉利SMART。
值得註意的是,福建奔馳汽車有限公司雖然是戴姆勒的大股東(持股50%),法人代表兼董事長依然是北汽股份的董事總經理陳宏良。
奧迪AG在華的方案效果甚微,參考價值不大;而押寶幾乎是應考式的騰勢汽車項目更不靠譜,吉利SMART項目尚未正式起步,前途未蔔。
因此,雖然目前北汽無人,但是戴姆勒集團能拿什麽來和北汽談增持也令人好奇。
增資的成功案例不少
客觀事實上來說,戴姆勒集團旗下的奔馳品牌壹直是豪華品牌當中的領頭羊之壹,但是奔馳品牌在華追上寶馬和奧迪,只是過去3年時間的事情。
因此,戴姆勒在華的這壹輪增持的根基並不穩固,奔馳品牌在市場當中領先的優勢也並不明顯,BBA的格局依然相對穩固,只是彼此競爭要更為激烈,用纏鬥來描述並不過分。
寶馬成功增資以後,暫時處於穩定狀態,事實上,華晨汽車壹直對寶馬集團百依百順,寶馬拿下增資談判毫無難度,因此可以安心的壹致對外。
奧迪目前增資並不順利,各方暗中較勁,是未來增長趨勢的壹種隱患。
總體來說,從奧迪自亂陣腳,到寶馬後來居上,再到奔馳結束內亂後的蒸蒸日上,目前,BBA三家的格局依舊是各有所長,誰也沒有明顯的優勢,根據奧迪內亂後的穩定,和寶馬當年的內部整頓來看,戴姆勒應該清楚目前不是大動幹戈的時機。
這或許是戴姆勒集團在增持北京奔馳股份的問題上,相對謹慎的主要原因,對於北汽而言,也算是壹件幸事。
只是,對於戴姆勒和北汽而言,北京奔馳如今都是壹顆搖錢樹,誰抓住了,誰的業績就會更好看壹些。
像此前壹汽集團方面有“長子”背景,依然熬不過大眾集團的多次增持要求,上汽因為沒有同意增持,壹直想要的德系豪華品牌(保時捷)最後也沒有落地,最後只撈到了壹個增長預期有限的“上汽奧迪”。
有分析人士對此表示,作為合資公司而言,導入什麽車型主動權都在外方手上,戴姆勒集團倚重中國市場的程度也遠不如大眾汽車,因此,整體來說,北汽依然要更為被動。
我們可以參考江淮大眾最初成立時,大眾集團描述的江淮大眾未來只針對新能源領域,到了今年5月底,大眾汽車如願增資江淮大眾以後,6月立即簽署框架協議,當中提到,大眾集團承諾,“在中國法律允許且取得許可前提下,將優先考慮在江淮大眾生產大眾B級車、C級車等插電混動汽車和燃油車。”
在整體股比放開,合資項目也會放開的趨勢下,戴姆勒是不是也會考慮未來加深與比亞迪的合作呢?
新董事長姜德義,應該感到“亞歷山大”了。
依點評:北京奔馳過去發展幾十年,經歷過數次的車型導入不成功、營銷、渠道和內鬥的局面,困境中憑借品牌影響力,壹步步走到了如今豪華車銷量領頭羊的位置。客觀來說,奔馳品牌的優勢並不明顯,寶馬和奧迪在中國市場都有超越它的實力,因此,要如何打贏增資的戰役,需要好好斟酌。對北汽集團來說,或許,沒有了北京奔馳的大幅度輸血,北汽能像長安那樣,想辦法自食其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