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焦裕祿的壹個主要事跡 快

焦裕祿的壹個主要事跡 快

焦裕祿事跡介紹(壹)

第壹部分 在急風暴雨中成長

內容提要:壹九二二年,正是軍閥混戰時期。那家軍閥打過來,派捐要款;這家軍閥打過來,搶糧抓夫,鬧得民不聊生。就在這年八月十六日,焦裕祿出生在山東博山縣北崮山村壹戶貧苦農民的家裏。

焦裕祿青少年時代正處在萬惡的舊社會。他飽賞了人間的苦難。後來,在黨的教育和領導下,他參加了民兵,入了黨,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經歷了戰火的考驗和鍛煉。

壹、大苦仇深 渴望翻身

焦裕祿出生在壹個貧苦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盡了苦難的煎熬。7歲上學,學習刻苦認真,考試成績總在前幾名。1932年,家鄉遭遇災荒,家境十分貧困,11歲的焦裕祿被迫退學,跟隨窮鄉親推著獨輪小車,運煤賣煤。

在那暗無天日的舊社會,焦裕祿的家庭和廣大勞動人民壹樣,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殘酷壓迫和剝削,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焦裕祿十幾歲時,日本鬼子侵占了山東博山。為了壹家人的生活,他被迫到黑山煤窯當小工。每天要幹十幾個小時的重活,得到的僅僅是壹點橡子面,別說是養家糊口,連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飽。

焦裕祿的父親因無錢還債,被地主活活逼死。眼淚未幹,焦裕祿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撫順的壹個煤窯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漢奸的刺刀威逼下,他每天在煤窯裏幹十五個小時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祿同誌住在壹個工棚的二十三個人中,兩三個月裏,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當工友們不幸死亡的時候,焦裕祿的心比針剌還要難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壹道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冒著生命危險逃出了虎口。

焦裕祿逃出了虎口,又掉進了人間狼穴。他逃荒要飯跑到江蘇宿迂縣,不得不給壹個姓胡的地主當長工。焦裕祿進壹步受到了殘酷折磨,甚至在他生病的時候,地主還逼他幹活。

這階級仇、民族恨,在焦裕祿幼小的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945年,毛主席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焦裕祿的家鄉解放了。他懷著激動的心情,抱著要翻身、求解放的強烈願望回到了家鄉。

二、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祿這個苦水裏生苦水裏長的青年農民,找到了黨組織,參加了民兵隊伍。在地下黨的啟發教育下懂得了:勞動人民要徹底翻身解放,就心須在***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建立壹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焦裕祿很快擔任了村裏的民兵班長,他經常帶領民兵打土豪、除漢奸,配合部隊消滅敵人。在鬥爭中,他總是沖鋒在前,出色地完成上級交給的每壹項任務。

在黨的教育、培養下,焦裕祿同誌於1946年元月,光榮地加入中國***產黨,成為壹名堅強的革命戰士。

他在入黨申請書上這樣寫道:***產黨是人民群眾的救星,沒有***產黨,革命就不能勝利,窮人就不能翻身。我要聽毛主席的話,跟***產黨走,為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實現***產主義而奮鬥!

焦裕祿入黨不久,領導上就把他調到八陡區武裝部任幹事。在武裝部工作期間,他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有壹個時期,民兵缺乏彈藥,他就根據上級指示,帶領大家積級學習自制地雷、布地雷陣。焦裕祿對學習造地雷和埋地雷幹得非常出色。他經常帶領民兵摸黑到敵人據點旁邊埋地雷,埋好地雷後,就放冷槍、罵陣,故意刺激敵軍。敵軍壹出來,就被炸得血肉橫飛。

1947年春,盤踞在淄川、博山、章丘三個縣的還鄉團糾合壹起,準備掃蕩崮山根據地。當時,敵眾我寡,力量懸殊,要主力部隊增援,時間又不許可。在研究對策時,焦裕祿提出了壹個智退敵人的辦法。派出6名同誌在黑山、嶽莊壹帶。在民房門上用粉筆寫上“八陡x團x營駐”、“x團x營x連駐”等字樣。當敵人經過這裏,見到民房上的粉筆字時,大吃壹驚,認為八路軍主力部隊馬上就要開來,慌忙下令後撤。等到敵人弄清虛實,再轉回頭來時,我增援部隊已趕到,粉碎了還鄉團的陰謀,保護了崮山根據地。 三、隨軍南下 開辟新區

1947年7月,為了幫助新解放區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祿被調到渤海地區南下工作隊,集訓後分配到淮河大隊壹中隊任班長。在南下途中,他經常替女同誌和身體差的隊員扛背包、背幹糧袋。最多時,他壹個人竟背了四個人的背包。

為了在沿途做好對新解放區群眾的宣傳工作,大隊黨委要求壹中隊在較短的時間裏,排演壹曲反映河南農民在國民黨統治下悲慘生活的大型歌劇《血淚仇》。焦裕祿主動報名扮演劇中的主角王東才。沒有排練時間,他就邊行軍邊背臺詞。休息和宿營時,他就抓緊時間集中排練,常常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20多天後,《血淚仇》在陽谷縣首場演出。當晚,方圓十幾裏的群眾,扶老攜幼,趕來觀看,場上人山人海。焦裕祿同誌激昂悲憤的唱腔,嚴肅逼真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全場觀眾。臺上在哭泣,臺下在流淚,全場到處是哭聲和痛罵國民黨反動派的怒吼聲。群眾異口同聲的高呼,“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演出結束後,當場有很多青年報名參軍。

1948年2月13日,南下工作隊到達河南境內。焦裕祿同誌被分配到尉氏縣彭店區,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他堅持依靠貧雇農,廣泛發動群眾,經常在彭店古會上作政治宣傳。在彭店區委的領導下,群眾很快就發動起來了。接著建立了農會和民兵組織,沒收了地主的浮財,分了地主的土地。

對彭店出現的新局面,盤踞在彭店邊緣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怕得要死,恨得要命。1948年3月的壹天,鄢陵縣保安團長、大土匪頭子洪啟龍親自帶領四百多匪兵,殺氣騰騰地向彭店村撲來。當時,村裏幹部、民兵總***只有十五人,三支短槍,十來支長槍。焦裕祿同誌鎮定自若,把幹部、民兵分三個組,壹面組織群眾轉移,壹面指揮民兵掩護。當敵人離村子只有幾十米時,焦裕祿鳴槍發令,十多支槍壹齊射擊,埋伏的群眾蜂湧而起,齊聲高喊:“沖啊!沖啊!”貪生怕死的匪兵壹看這聲勢,以為遇到八路軍主力部隊,嚇得驚慌失措,倉皇逃跑。

1948年5月,焦裕祿調到尉氏縣宣傳部任幹事。正當小麥要開鐮收割時,縣委突然接到情報:敵七十五師準備掃蕩我五分區,搶收麥子。為了保護群眾的勞動果實,焦裕祿迅速趕到彭店區向基層幹部和群眾講明敵情和縣委指示精神,帶領群眾壹面搶收麥子,壹面隱藏轉移。待敵人趕來時,田裏的麥子已收打完畢。敵人不但沒有搶到麥子,反而連遭伏擊,被迫倉皇逃走。

1948年冬,淮海戰役打響了,隆隆的炮聲敲響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喪鐘。火線上,解放軍戰士英雄殺敵;火線下,人民群眾奮力支援。焦裕祿同誌根據上級指示,組織帶領擔架隊,在尉氏縣支前總隊部的領導下,投入了支援淮海戰役的偉大鬥爭。

焦裕祿同誌對擔架隊員進行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激發大家的革命鬥誌。自己積極帶頭,埋頭苦幹,以模範行動影響別人,使運輸工作提前完成了任務,受到上級的表揚。淮海戰役結束時,豫皖蘇五分區獎給這個大隊壹面“支前模範”的錦旗。

1949年春,焦裕祿同誌完成支前任務後,由淮海前線返回尉氏縣,被任命為大營區副區長,負責剿匪反霸工作。根據大營區的實際情況,區委決定的對敵策略是分化敵人,教育多數,孤立少數,打擊頑固分子。黨的政策和策略發揮了巨大威力,把惡貫滿盈的地主黃老三抓了回來,判處了死刑。“斃了黃老三,大營晴了天”。從此,群眾消除了顧慮,大營區的剿匪反霸鬥爭,壹個接壹個地取得了巨大勝利。1950年夏,焦裕祿同誌被提升為大營區委副書記廉區長。

1950年冬,焦裕祿同誌任***面團尉氏縣委副書記。面對新的工作,新的環境,焦裕祿同誌沒有猶豫,力挑重擔,在實踐中摸索,在幹中學習。壹上班,他口袋裏就多了壹個小本本,專門記黨的大事和團的業務。多少個夜晚,他伏在昏暗的煤油燈下,認真地學習黨的建團決議,黨關於青年運動的指示和團內文件。

焦裕祿同誌善於做青年的知心人。他每次下鄉,總是隨身背著那把南下時帶的二胡,給鄉村裏的青年伴奏。他對青年情同手足,青年有什麽困難和想法總要和他壹起拉拉。由於工作需要,縣、區絕大多數團幹部經常被抽出去做黨的中心工作。壹些同誌認為,團的工作難做,搞不好中心,黨委批評,搞不好業務,上級不依,存在著畏難情緒,不願做團的工作。焦裕祿卻形象地說:“團的工作是黨的工作的壹部分,黨是頭顱,團是手足,壹個人只有頭顱,沒有手足怎麽能行呢?”

1952年春,焦裕祿同誌調陳留團地委任宣傳部長時,參加地委工作組到杞縣搞土地復查。他利用壹切機會接觸青年,調查青年思想實際,趁著各種間隙找團幹部談話,了解青年工作狀況,常常是通宵達旦。壹位團幹部說:“團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祿笑著說:“年青力壯的時候不為黨多做點事,將來老了,只怕想幹也幹不成了!”

1953年夏,焦裕祿同誌任青年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壹位在尉氏縣工作過的團幹來看他,老戰友相逢,格外親熱。焦裕祿問:“這次到哪裏去?”他說:“轉業了,到省裏待分配工作”。焦裕祿說:“是啊,團幹部總要轉業改行的。可咱們做過團的工作的人不能忘了青年,要永遠把教育青年的任務擔在肩上。”

第二部分 工業戰線上的紅旗手

內容提要:壹九五三年,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開始了。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大道上邁出了矯健的步伐。這時,黨從各個方面抽調大批優秀幹部,派往工業戰線。

焦裕祿懷著無限激情,抱著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崇高理想,從農村工作崗位,來到了洛陽礦山機器廠。

解放前,焦裕祿只讀過幾年小學,文化低,科學知識更差,擺在他面前的卻是壹個嶄新的、十分艱巨的課題。如何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呢?他想:單憑熱情,不懂業務、技術,根本不適應現代化的工業生產。工廠黨委深切體察到焦裕祿的心思,就派他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到大連起重機廠實習,在學習和實習的過程中,他刻苦鉆研。艱辛勞動,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時,他是優秀黨員;在大連起重機廠實習時,職工稱他是:“最棒的車間主任;”在洛陽礦山機器廠任調度科長時,大家熱情地稱他為、“政治科長”。最後終於由外行變內行,成為工業戰線上的紅旗手。

壹、新的課題

1953年,國家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建設,黨需要大批優秀幹部加強工業建設,同年7月,焦裕祿被調到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籌建處資料辦公室秘書組的副組長,負責搜集洛陽的水文、地質、氣象等歷史資料,為選擇廠址提供科學根據。從農業戰線到工業戰線後,焦裕祿決心從頭學起。廠裏要搶修壹條由金谷園車站直達建廠的金礦公路。任務重、時間緊,新組合的班子和調來的幹部都沒有修過橋和路,產生了畏難情緒,為了加快工程進度,焦裕祿吃住在工地,認真幫助解決工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督促施工進展,檢查工程質量。

1954年8月,金礦公路剛剛通車,廠黨委決定焦裕祿和壹部分轉業幹部,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當時,個別幹部因家庭有困難,怕學習堅持不下去。在焦裕祿的帶動下,強調家庭有困難的同誌也都到哈爾濱考工業大學去了。他們在哈爾濱復習課程時,刻苦鉆研工業管理知識,為由外行變為內行奠定了理論知識的基礎。

二、成為管理工業的內行

1955年初,洛陽礦山機器廠決定提前開工生產。焦裕祿同誌又被分配到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擔任實習車間主任。焦裕祿問起重機廠的同誌:“學會工廠中的管理業務,得多長時間?”對方說:“有壹兩年時間大致可摸到點門兒”。焦裕祿決心加快步伐,縮短實習時間,整天同工人壹起勞動。凡是同管理業務有關的問題,他都刨根問底。有時為弄清某個零件的加工過程,他壹連跑幾個車間。為了早日掌握工業管理知識,他壹面跟調度員學調度,壹面跟計劃員學安排生產計劃。壹次,他要求計劃員讓他自己安排壹次計劃試試。計劃員覺著焦裕祿同誌實習才幾個月,不可能編好計劃。焦裕祿看他有點猶豫,便用商量的口吻說:“妳在壹邊看著,我安排錯了,妳馬上糾正。”計劃員無法拒絕,只好讓他試試。結果,焦裕祿竟很快就把計劃編排好了,而且編排的既周密準確,又切合實際。

1956年7月至10月,《起重機廠報》連續發表了題為《減速機工段黨小組是怎樣保證完成計劃的》、《對工段長工作方法的幾點體會》、《談談前方競賽中的問題和意見》等焦裕祿同誌的署名文章。文章強調了黨的核心領導作用,提出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全面發動群眾,改善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意見。

同年11月11日,《起重機廠報》登載了“機械車間被評為前後方競賽優秀單位”的消息,並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焦裕祿寫的《機械車間三季度競賽總結》。12月,焦裕祿為車間基層幹部總結了十條工作經驗。這十條工作經驗是:(1)要依靠群眾;(2)要發揚民主;(3)要經常總結工作;(4)要學習政治;(5)要利用積極分子做工作;(6)要了解群眾思想,關心群眾生活;(7)要依靠黨的領導;(8)要搞好團結;(9)要學習黨的政策;(10)要主動向上級匯報情況。廠黨委采納了這十條經驗,改進了管理方法,調整了生產。

1956年底,焦裕祿同誌滿載學習成果,回到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壹金工車間主任,帶領職工投入了緊張的設備安裝工作。

1958年春,壹金工車間的設備安裝,雖然還沒有完全結束,但廠黨委卻已經下達了試制兩米五雙筒卷揚機的任務。當時,設備不全,人員不齊,缺乏經驗。為了突破難關,完成任務,焦裕祿日夜不離車間,始終和工人勞動在壹起,打水、送飯、遞工具、喊吊車。實在困極,就把大衣鋪在壹條長板凳上合壹下眼,經過兩個月的奮戰,我國第壹臺新型兩米五雙筒卷揚機制造出了。因為生產成績顯著,1958年底,壹金工車間被評為全廠的紅旗車間。

1959年春,洛陽礦山機器廠全面投產,焦裕祿又任廠裏的調度科長,擔負起全廠的生產調度任務。他工作起來細致、踏實,經常深入車間了解情況,幫助車間解決困難和問題。在他隨身攜帶的兜兜裏,經常裝著好幾種工作手冊,分門別類,記載著各車間的情況。從生產任務,設備條件,勞動力量,以致哪個工人有什麽思想問題,家庭困難等等,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工人們說:“焦科長不僅諳熟業務,還善於抓政治,抓人的思想,跟著他再重再難的任務,我們都樂於接受”。

就這樣,焦裕祿同誌在黨的培養下,很快地就成了管理工業的內行。

第三部分 縣委書記的榜樣(壹)

內容提要:壹九六二年冬,焦裕祿受黨的委派來到了蘭考,當時,正是我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時期,蘭考的風沙、內澇、鹽堿等自然災害很嚴重,農業產量很低,群眾生活很苦……焦裕祿同誌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對幹部和群眾進行思想教育、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激起縣委領導班子和人民群眾抗災自救的鬥誌,掀起了挖河排澇、封閉沙丘、根治鹽堿的除“三害”鬥爭高潮。

在除“三害”鬥爭和各項工作中,焦裕祿以身作則,帶病實幹,嚴於律己,關心群眾,後來,因積勞成疾,以身殉職。

壹、激勵蘭考人民抗災自救的鬥誌

壹九六二年冬,焦裕祿同誌懷著改變災區面貌的雄心壯誌,來到了蘭考。

展現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是壹幅嚴重的災荒景象。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壹眼望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窪窩裏,結著青色的冰淩;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這壹年,春天風沙打毀了二十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三十萬畝莊稼,鹽堿地上有十萬畝禾苗被堿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

重重的困難,在這個貧農出身的***產黨員看來,這裏有三十六萬勤勞的人民,有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九十多萬畝土地。只要加強黨的領導,就是有天大的艱難,也壹定能殺出條路來。

焦裕祿同誌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裏。”

第二天,當大家知道他是新來的縣委書記時,他已經深入到農機調查訪問去了。他拜群眾為師,虛心向群眾學習。開座談會,全面了解災情及其原因,尋找救災辦法。同時,焦裕祿同誌教育幹部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深入到每家每戶,了解情況,宣傳政策,進行思想發動,進行社會主義教育。

通過教育和發動,蘭考人民明確了前進方向,振奮起抗災自救的精神,堅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決心,信心百倍地改變多災多難的舊蘭考。

焦裕祿同誌經常住在農民的草庵子裏,蹲在牛棚裏,跟群眾壹起吃飯,壹起勞動。他帶著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對群眾的無限信任,在廣大群眾中間詢問著、傾聽著、觀察著。他聽到許多農民要求“翻身”、要求革命的呼聲,看到許多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對“三害”鬥爭的革命精神,他在群眾中學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堿的辦法,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群眾的智慧,使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也更堅定了他戰勝災害的信心。

焦裕祿通過調查,感概萬千。他說:“蘭考的貧下中農是革命的,他們有改變家鄉面貌,由窮變富的強烈要求,就象在壹千零八十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布滿幹柴壹樣,只要崩出壹個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第三部分 縣委書記的榜樣(二)

二、統壹縣委領導班子思想

蘭考是壹個老災區。當時整個縣上的工作,大部放在救災上。縣裏有些幹部被災害壓住了頭。對改變蘭考面貌缺乏信心。是依靠群眾,自力更生,改變災區面貌,還是兩手向上,依賴救濟呢?面對這種情況,焦裕祿同誌感到:要改變蘭考面貌,幹部是關鍵。“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群眾在災害面前兩眼望著縣委,縣委領導挺不起腰桿,群眾的積極性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1963年元月,焦裕祿在縣委擴大會議上,要求各級領導同誌要帶頭到困難村去,與基層幹部同甘苦、***患難,為改變貧困地區面貌作出貢獻,為基層幹部作出榜樣,真正做到心不離群眾,身不離災區。

在壹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開會。人們到齊後,他沒有宣布議事日程,就領著大家到火車站去了。

當時,蘭考車站上北風怒號,大雨紛飛。車站的屋檐下,掛著尺把長的冰柱。國家運送蘭考壹帶災民往豐收地區的專車,正從這裏開過。也還有壹些災民,穿著國家救濟的棉衣,踡曲在貨車上,擁擠在候車室裏......。

焦裕祿指著他們,沈重地對同誌們說:“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這個縣三十六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焦裕祿再也講不下去了。幾位縣委領導低下了頭,而心裏卻豁然開朗,明白了風雪夜車站之行的含義。縣委壹班人受到了壹次最實際、最生動的思想教育,增強了率領廣大幹群團結奮鬥,努力改變蘭考面貌的決心。

回到縣委後,焦裕祿同誌又組織大家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幹勁,鼓勵大家象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

後來,焦裕祿又專門召開了壹次常委會,回憶蘭考縣的革命鬥爭史。焦裕祿說:“蘭考這塊地方,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先烈們並沒有因為蘭考人窮災大,就把它讓給敵人,難道我們就不能在這裏戰勝災害”?

就這樣,壹個“如何戰勝災荒,改變蘭考面貌”的大討論在全縣訊速展開了。縣委領導幹部,紛紛走出縣委機關,到農村住隊蹲點。焦裕祿到許多重災村調查研究,通過走、看、問、記,獲得了大量的第壹手資料,同時也發現了不少令人深思的問題。他對縣委同誌說“蘭考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問題只要看得準,幹下去,要革命。蘭考是災區,窮、困難多;但災區有個好處,它能鍛煉人的意誌,培養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

焦裕祿同誌堅定的革命意誌和樂觀主義精神,感染了縣委的領導,感染了全縣的黨員、幹部和群眾。

第三部分 縣委書記的榜樣(三)

三、親自掂壹掂“三害”的份量

1963年2月,縣委決定在全縣範圍內開展治沙、治水、治堿的鬥爭,成立除“三害”辦公室。

焦裕祿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規劃並不等於現實,這澇、沙、堿三害,自古以來害了蘭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從蘭考土地上象送瘟神壹樣驅走,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價。

他下決心要把蘭考縣壹千零八十平方公裏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透,親自去掂壹掂蘭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份量。

根據這壹想法,縣委先後抽調了壹百二十名幹部、老農和技術員組成壹支三結合的“三害”調查隊,在全縣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當時,焦裕祿同誌的肝病已相當嚴重,許多同誌勸他不要下去,勸他在家裏聽匯報。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他背著幹糧、拿起雨傘,和大家壹起在蘭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壹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歸槽。幹旱季節,他親自用舌頭辨別鹽堿的種類和土的含堿量。在同自然災害的鬥爭中,焦裕祿同誌不顧重病纏身,忍受著嚴重疾病的折磨,在風裏、雨裏、沙窩裏、激流裏,堅持度過了壹百二十多個白天和黑夜,跑了壹百二十多個大隊,跋涉五千余裏,終於摸清了蘭考“三害”的底細,全縣有大小風口八十四個,經調查隊壹個個查清,編了號、繪了圖;全縣有大小沙丘壹千六百個,也壹個個經過丈量,編了號、繪了圖;全縣的千河萬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閘......也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瀉洪圖。

這種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使縣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堿發生、發展的規律,幾個月的幸苦奔波,換來了壹整套又具體又詳細的資料,從而縣委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規劃。在這個規劃上,焦裕祿同誌滿懷激情地寫道:“我們對蘭考的壹草壹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從此,壹場群眾性的除“三害”鬥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在除“三害”的鬥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誌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焦裕祿同誌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同幹部、群眾壹起出力流汗。他給自己規定,把參加勞動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下鄉時就地勞動;在機關值班時,臨近勞動。不論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還是在平時田間管理中,他走到哪裏幹到哪裏。群眾都把焦裕祿看成是“跟咱壹樣的莊戶人。”

通過壹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三害”的工作時,焦裕祿同誌作了明確透徹的總結。治沙;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治水:蘭考地形復雜、坡窪相連,河系紊亂,這是客觀情況;以排為主,排、罐、滯、澇、臺、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遊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幹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治堿: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堿,開溝淋堿,打埂躲堿,臺田試種,引進耐堿作物,這是方法。這段精辟的總結,是焦裕祿同誌鬥爭實踐的產物,也是對蘭考人民除“三害”鬥爭的真實寫照。第三部分 縣委書記的榜樣(四)

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除“三害”鬥爭開始以後,焦裕祿同誌發現抗災鬥爭發展不平衡,基層幹部和群眾的認識也不盡壹致。焦裕祿同誌認為,要從根本上制服“三害”,必須進壹步發動群眾,采取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辦法,抓典型、樹樣板,打壹場除“三害”的人民戰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焦裕祿同誌親自到最困難的隊去蹲點調查,訪貧問苦。在城關公社胡集大隊和林業技術人員壹道,研究泡桐的生產特點,並親自帶頭植桐,全縣人民雷厲風行,營造了浩瀚的桐林。為美化蘭考大地,盡快改變災區面貌奠定了壹個良好的基礎。然後,他深入全縣農村調查,發現和培養了雙楊樹、趙垛樓、秦寨、韓村、壩子五個先進典型。

韓村的精神:城關公社韓村生產隊社員,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組織起來割草三十余萬斤,除安排好社員生活外,還置買了農具,鞏固了集體經濟。焦裕祿同誌說:“韓村自力更生,戰勝困難的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南泥灣精神,這是貧下中農的風格!這就是革命。”

秦寨的決心:固陽公社秦寨大隊社員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蠶吃桑葉”的方法,深翻壓堿,改良土壤。焦裕祿同誌說:“秦寨是個好地方,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眼下困難多,不要怕,在困難面前要挺起腰桿,才是真正的英雄哩!決心要比困難大,什麽東西都怕決心。困難面前我們要找出路。”

趙垛樓的幹勁:張君墓公社趙垛樓大隊社員,在大雨成災,壹片汪洋的情況下,挖河排澇,壹季翻身,把余糧賣給國家。焦裕祿同誌說:“趙垛樓大隊戰勝自然災害,支援國家,支援災區,這是崇高階級感情,高度的愛國熱情,偉大的***產主義風格。”

雙楊樹的道路:紅廟公社雙楊樹大隊的社員說:“窮,咱窮到壹塊;富,咱富到壹塊”。他們兌錢、兌雞旦,買種子,買牲口,鞏固集體經濟。焦裕祿發現這個典型後,給縣委寫報告說:“雙楊樹社員堅持的道路,就是社會主義道路。”

壩子的風格:紅廟公社壩子生產隊的社員,抗災奪得豐收後,壓低口糧標準,賣糧食支援災區。焦裕祿同誌親自給縣委起草報告,通報全縣表揚他們高尚的***產主義風格?br>

參考資料:

/sjj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