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北京旅遊經典小吃推薦,27種地道小吃,妳應該知道的美味

北京旅遊經典小吃推薦,27種地道小吃,妳應該知道的美味

北京這座城很大,好吃的很多,似乎全世界的 美食 都能在這找到。我們現在要推薦的是屬於老北京地地道道的小吃。壹種胡同兒的味道,更是壹種飲食的文化。

帶朋友來北京玩,想吃北京特色小吃的時候,不要只知道烤鴨,炸醬面了。下面這些 美食 ,有機會壹定要嘗壹個遍。

1、北京烤鴨

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特產,由中國漢族人研制於明朝,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其中以全聚德最為出名。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

2、 豆汁兒

豆汁兒是老北京獨特的漢族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 歷史 。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制作粉條等食品後,剩余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豆汁兒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北京賣豆汁兒的小店雖然不像以前那樣多了,但是像德華居小店、錦馨回民豆汁兒店等生意依然和以前壹樣火爆。尤其是錦馨回民豆汁兒店,因為這裏的豆汁兒和焦圈都有“中華名小吃”之稱,都得到了原來花市火神廟“豆汁丁”的真傳,十分地道,所以生意更是紅火。

3、老北京炸醬面

老北京炸醬面在北京十分流行,而上海、廣東、東北也有不同制法的炸醬面。韓國亦有炸醬面,是由華僑帶入韓國,以春醬(黑豆醬)為調味料,加上洋蔥、蝦、肉類等。在老北京,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老北京人吃炸醬面,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面,但湯要篦盡。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面碼兒”。

4、 鹵煮火燒

鹵煮火燒是北京漢族特色小吃,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鹵煮火燒的。鹵煮火燒是老北京純粹的東西,土生土長,比京劇還要純粹。最初的鹵煮出自於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

5、 豌豆黃兒

豌豆黃兒是北京春夏季節壹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代宮廷的豌豆黃兒,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壹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兒有兩種,壹種是北海公園仿膳制作的所謂宮廷小吃。另壹種則是走街串巷的小販出售的制作較粗糙的豌豆黃兒,這兩種小吃都叫豌豆黃兒,但用料、工藝、價格有天壤之別。

6、 炒肝兒

炒肝兒是北京地區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壹,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名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堿、鹽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凈後再煮。開鍋後改用文火燉,鍋蓋蓋好使腸子熟透而不跑油。爛熟後切成5分長的小段,俗稱“頂針段”,再將鮮豬肝洗凈,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

7、 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胡同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爆肚是個統稱,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兩種———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兒、蘑菇兒尖、食信兒、葫蘆兒、大草牙。爆肚王壹般只做5種大眾易於接受的品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陽面肚板)。

8、 油茶

油茶是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面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9、京式果脯

果脯,也稱蜜餞,是以桃、杏、李、棗或冬瓜、生姜等果蔬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後而加工成的食品。除了作為小吃或零食直接食用外,蜜餞也可以用來放於蛋糕、餅幹等點心上作為點綴。果脯是明朝時期的禦膳房發明的。北京和臺灣為蜜餞生產重鎮。北京所產的果脯稱為京式果脯,是北京特產,中外聞名。果脯種類繁多,著名傳統產品有蘋果脯、酸角脯、杏脯、梨脯、桃脯、太平果脯、青梅、山楂片、果丹皮等。

10、 炸灌腸

炸灌腸是壹種北京特有的風味小吃,早在明劉若愚所著《明宮史》中就有記載。清光緒年間福興居的灌腸在京城小有名氣,福興居的掌櫃被稱為為"灌腸普",傳說其制作的灌腸為慈禧所喜。老北京的灌腸以長安街聚仙居的最好。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大腸灌制進澱粉、碎肉制成的,後來隨著 歷史 的發展,灌腸的制作工藝發生了變化,改用澱粉加上紅曲和香料灌在豬小腸中成型,而超市中能夠買到的灌腸則把紅曲和小腸都省去了,僅僅是用綠豆澱粉加香料灌制成型的壹個長長的澱粉腸。

11、 糖火燒

糖火燒是是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小吃。北京人常吃的早點之壹,已有 300多年 歷史 ,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12、 蕓豆卷

是北京地區漢族民間傳統名點,後流傳入清宮。具有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的特色。傳說是慈禧太後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內品嘗,覺得很好吃,於是命令禦膳房專門制作,蕓豆卷成了慈禧的禦前禦點。

13、 焦圈

焦圈是壹種北京特有的炸制食品,碗口大小,形似西方的炸面包圈,但口感更酥脆。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酥脆不皮。焦圈常作為另壹種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兒的配菜食用。

老北京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壹種古老食品,制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壹般吃食店不願制作,故有壹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壹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壹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壹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14、 麻豆腐

麻豆腐是北京的特產,河南安陽也有類似食物,稱為粉漿坨子。此物出自舊京的粉房。粉房原來是出產粉皮澱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壹碾,隨碾隨加水,同時這豆子就分成了三種東西。頂細的成了豆漿,是正品,用來做澱粉;頂稀的成了汁兒,即是豆汁;中間壹層稠糊凝滯的暗綠色粉漿,裝入布袋加熱壹煮,濾去水份,就是麻豆腐。壹般百姓炒麻豆腐要用羊油、黃醬加上黃豆芽或青豆芽以及雪裏蕻要炒至黏黏糊糊的,呈灰綠色,炒好後,將炸好的紅辣椒油潑在上邊即成,呈紅、綠、黃色,口感香醇味厚,酸鹹適口,別有風味。

15、 驢打滾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小吃之壹,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後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它的制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傳統風味小吃。

16、 艾窩窩

艾窩窩,是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是用糯米制作的清真風味小吃,其特點是色澤雪白,形如球狀,質地粘軟,口味香甜。不僅北京人喜歡這款小吃,就是進京的外地人也常常要品味下這款聞名全國的清真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壹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壹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 歷史 悠久,明萬歷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誌》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17、 豆餡燒餅

豆陷燒餅又稱蛤蟆吐蜜,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18、 燒賣

燒賣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壹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在江蘇、浙江、廣東壹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內蒙古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稍麥、稍美(北方稍美與南方燒賣不同,以羊肉大蔥為主)。燒麥是北京久負盛名的漢族小吃之壹。燒賣起源於元大都(今北京),是地道的京味小吃。現在我國各地均有。燒麥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區別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明代稱燒麥為紗帽,清代稱之為鬼蓬頭。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鈍列滿盤”的說法。北京燒賣根據季節不同四季餡料有別:春季以青韭為上,夏季以羊肉西葫蘆為優,秋季以蟹肉餡應時,冬季以三鮮為佳。

19、 褡褳火燒

褡褳火燒是壹種北京常見食品,用面片裝入餡,兩面折上,另兩面不封口,放入油鍋煎熟,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因其長型,有時對折。類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褳,故名。其口味類似鍋貼,但形狀不同。褡褳火燒與天津的鍋貼較為相似,但餡料和制作方法上不同。

20、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有名的京味小吃,其有著老北京十三絕的稱號,也是北京小吃中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裏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

21、 酸梅湯

酸梅湯是老北京傳統的消暑飲料,在炎熱的季節,多數人家會買烏梅來自行熬制(也有用楊梅代替烏梅),裏邊放點白糖去酸,冰鎮後飲用。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這幾種材料。《本草綱目》說:“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它能除熱送涼,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亂、痢疾,神話小說《白蛇傳》就寫了烏梅辟疫的故事。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確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北京制作酸梅湯,當以琉璃廠的信遠齋為最有名。

22、 冰糖葫蘆

糖葫蘆是中國漢族傳統小吃,它是將野果用竹簽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壹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23、 灌腸

灌腸是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名吃之壹。是北京人喜愛的壹種大眾街頭小吃。北京最早的“灌腸”鋪是後門橋頭路東的“福興居”,清光緒年間開業,掌櫃的姓普,人稱“灌腸普”。他家以真正的豬肥腸灌上碎肉、澱粉 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軟不硬、烙得不老不皮,外焦裏嫩,澆上鹽水、蒜汁兒,吃起來別有風味。 據說慈禧太後在地安門火神廟進香之余,曾到這裏品嘗,並大加贊賞。

24、 薩其馬

薩其馬,又稱沙琪瑪,滿族的壹種食物。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壹,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將面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薩其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壹,北京十三絕之壹。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其馬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松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

25、 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北京十三絕之壹,很受百姓歡迎,它的制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堿、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面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壹會兒,然後揪成40克壹個的小劑。饊子麻花古名為“環餅”、“寒具”,質地酥脆,香甜可口。環餅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26、 姜汁排叉兒

姜汁排叉兒是北京十三絕之壹,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據《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贊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

27、 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北京十三絕之壹,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註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不斷更新全國各地小吃推薦。關註我,點擊文章看配圖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