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村鎮的歷史沿革
《安徽地方誌》載:文洲,“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魯丘堡,並置藥城縣,屬文州。四年,廢州,改藥城縣為文城縣,以故州治為名。七年撤,並入城父縣,故治位今利辛縣西張村鋪集西高處。”利辛縣別稱文洲即源於此。《利辛縣誌》說:張村“明朝已稱張村鋪……隸屬亳縣地。西漢時,集西設有兵工廠。集南乾溪溝入淝處管臺子,1984年冬疏浚西淝河時,出土鼎1個、簠2只,是西周晚期銅禮器。河南岸出土陶網墜、獸骨、蟻鼻錢等,有舊城跡出露,俗傳為‘陰陽城’。”從2002年省文物部門對“陰陽城”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得知,“陰陽城”為東周至漢代遺址。“陰陽城”(傳說又叫幹溪城)距張村鋪七八裏,當地傳說“陰陽城”死,興李門集(即張村鋪)。因此推斷,張村鋪可能始建於漢代到唐代時期。
張村鋪位於省道202線和308線交匯處,距離縣城27公裏,幾乎居於阜陽、利辛、渦陽和太和四城市中心,是利辛較大的集鎮之壹。她東傍楚漕河乾溪溝,南臨古西淝河,北望渦陽縣店集鎮,自古交通便利,商賈雲集,市場繁華,地理位置優越,乃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戰國時期,楚國為鞏固東北邊疆,常陳兵於此。《左傳春秋》:昭六年(前536年)“楚令尹子蕩帥師伐吳,師於豫章,而次於乾溪”。乾溪,即今張村鋪壹帶;房鐘,即今闞疃集。公元383年,秦晉淝水之戰,境內為晉掩擊破秦重要戰場。明崇禎八年(1635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潁州,下蒙城,境內為厲兵秣馬之野。清鹹豐二年(1852年),皖北撚軍起義,劉洪立、王之重、江臺陵、孫葵心、程大寬、郭明棟、林道修等,相繼揭竿豎旗,聚眾響應張樂行。清同治二年(1863年)春,撚軍主帥張樂行集各路人馬20萬,在張村鋪壹帶與圍剿清軍作戰,失利潰敗,成為撚軍史上壹大轉折。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臘月初六,李韶、趙學宗在張村鋪聚眾起義,不久慘遭清政府鎮壓。解放戰爭時期,中***豫皖蘇六分區、六地委駐張村鋪西傅營莊,並在今張村中學處興辦第六中學,分區副司令員李晨兼校長,主要為部隊和地方培養人才。解放後,張村鋪壹直為區鄉(鎮)機關駐地,利辛縣成立前隸屬渦陽縣。張村鎮是利辛縣西北重鎮,也是原阜陽市二十個示範鎮之壹,1999年省政府確定為全省中心建制鎮。
新中國成立後,張村隸屬渦陽縣,1965年5月,劃入利辛縣。七十年代,“學大寨,趕郭莊,推廣柳西經驗”,柳西(張村鎮)曾經是安徽農業的壹面旗幟。1992年撤區並鎮為副縣級建制鎮,1996年被定為阜陽市綜合改革試點鎮,2009年被定為安徽省首批擴權強鎮試點鄉鎮。這特殊的地理位置與豐富的人文環境,東西南北多元文化的碰撞,孕育了張村鋪人特有的個性,尚武而不棄文,磊落而不雕飾,慷慨而多果斷,機敏而不油滑,豁達大度而輕小氣,熱情篤實而崇豪爽,醇厚簡樸而鄙奢靡,堅實恒毅而尚進取,質直氣俠而去寡信,勤勉務實而反虛妄,剛柔互濟而棄怯懦,激越豪邁而重氣勢。
改革開放以來,張村鎮黨委、政府壹班人帶領全鎮人民解放思想,勇於開拓,奮力進取,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實施科技興鎮戰略,全鎮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先後獲得“安徽省創建文明鄉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集鎮工作先進村鎮”、“安徽省旅遊鄉鎮”、“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等殊榮。目前,壹座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壹流的現代化小城鎮初具規模,越來越彰顯出皖西北名鎮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