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李世民曾經想改立李恪為太子,為什麽又放棄了,是不能還是不想?

李世民曾經想改立李恪為太子,為什麽又放棄了,是不能還是不想?

表面上是因為吳王李恪不是嫡子並且李世民已經立李治為太子不能朝令夕改,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李世民選擇太子,選的不止是太子這個人,更是這個人背後的政治勢力。與其說他是要把江山交給晉王李治,還不如說他是要讓支持李治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繼續自己的統治思路。而吳王李恪沒有辦法得到他們的支持。

說吳王李恪之前,先要說清楚魏王李泰為什麽沒當上太子。李世民在位時,太子李承乾與第四子(長孫皇後第二子)魏王李泰相爭。因為李承乾行事荒唐,虐待老師,喜好模仿突厥習俗,還寵幸男寵;而李泰甚得父親歡心,仿效李世民設十八學士,也招攬讀書人研修典籍,故而李世民心中二人份量此消彼長。最後逼得李承乾密謀發動叛亂,事情敗露,太子不得不廢。

可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宰相,也是長孫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以及魏征、馬周去世之後李世民最信任的諫官褚遂良卻表態支持更“仁義”的皇九子(長孫皇後第三子)晉王李治。最後李泰還出言威脅李治,讓李世民明白了如果李泰成為太子,恐怕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有好下場。李世民最終含淚立李治為太子,並且在其拜謝時說了“汝舅立汝”。

這是個值得玩味的細節。為什麽李世民說是“汝舅”,也就是長孫無忌立了李治呢?也就是說,李世民對李治是不滿意的,只是因為長孫無忌的緣故才讓他當了太子。李泰、李治同為長孫無忌的親外甥,為什麽他厚此薄彼?因為李泰身邊已經有壹個“魏王黨”存在了。

這些人多是功臣後人,包括柴紹之子柴令武、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杜如晦之弟杜楚客等。如果李泰做了太子,今後即位,這些人必然上位,自己只能回家養老了。而李治從小就沒給當成繼承人培養,李世民對他的評價是“當為賢臣”。這樣的皇子沒人支持,如果扶他做太子,今後自己還不是隨便操控嗎?

而李世民本人呢?也看不慣房遺愛等人仰仗父兄余蔭,壹個個飛鷹走馬,紈絝子弟。如果自己百年之後這些人把持朝政,那還了得?江山不是必然被敗光嗎?所以,看見長孫無忌支持李治,雖然也明白他的心思,但畢竟這是自己最信任的小舅子,也是和自己最合拍的“搭檔”,認為只有長孫無忌才能保證他的“貞觀之治”延續下去。所以,最終選擇了李治做太子。

然後就看吳王李恪了。李治做太子後,李世民對他壹百個不滿意。畢竟這孩子太懦弱了,文才武藝也沒壹個拿的出手的。於是李世民又動了換太子的心,他看中了第三子(非長孫皇後所生)吳王李恪。李恪據說是最像李世民的,文武雙全,他不僅像李泰那樣文才出眾,而且精於騎射,英武非凡,比李治不知強多少。但是,長孫無忌反對。

李世民怒了,斥責長孫無忌,是不是因為他不是妳親外甥妳就反對?長孫無忌的理由也是相當堂而皇之:第壹,李恪是庶出,李治是嫡出,廢嫡立庶於禮不合;第二,剛剛立李治為太子,李治又沒有過錯,皇命豈能朝令夕改?太子豈能說廢就廢?李世民也無話可說。就這樣,李恪與太子之位擦肩而過。

實際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掩蓋不了長孫無忌的真實想法,無外乎就是兩點:壹來李恪確實不是自己的親外甥,畢竟沒有血緣關系,憑什麽幫妳?二來李恪文韜武略,年紀又比李治大,壹旦上位怎麽可能任由自己擺布?所以,長孫無忌當然堅持不讓李世民換太子。因為理由確實充分,李世民只能默認。

自此,長孫無忌與李恪就算結了仇,二人在朝堂水火不容。但長孫無忌畢竟掌握了李治,等到李世民駕崩,李恪沒了靠山,長孫無忌也就壹直虎視眈眈準備去掉這個眼中釘。正巧,房遺愛的妻子高陽公主因為不滿意丈夫不能繼承公公房玄齡的梁國公爵位,壹直對房遺愛的長兄房遺直不滿,就誣告其非禮自己。

長孫無忌看到機會來了,親自主審,用各種屈打成招的方法把壹個普通的誣告非禮案做成謀反大案,牽扯出壹群朝中權貴,皇親國戚,基本都是長孫無忌的政敵,作為李治在世最年長的兄長,高居壹品的李恪當然首當其沖。就這樣,李恪被冤殺。不過“天道好輪回”,此後李治不滿壹直被舅舅控制,借廢後壹事發難,武則天幫助李治扶持了壹群官員,最終誣告長孫無忌謀反,長孫無忌也慘遭橫死。這當然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