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會學的元問題。帕森斯和鄭杭生在元問題上的區別是什麽?
帕森斯主要是結構功能主義;鄭杭生的理論叫作社會互構論。
帕森斯對元問題的理解主要由以下幾點:①社會有個人行動上升至社會系統而成;②社會系統之間有互補、分隔的關系;③社會大系統有四個基本系統:適應、達鵠、整合和維模,也就是傳說中的AGIL;④社會問題表現為任意兩個或多個系統之間的分隔,也就是整合不暢,比如戰爭就是整合系統和維模系統有了矛盾;⑤社會大系統有自發的整合功能,有了矛盾會自我調節,最終形成比較合理的社會秩序。最後壹點也是帕森斯最“反動”的地方,他的結構功能主義將秩序上升到了壹個比較重要的位置,同樣的,缺點也就在這裏。
因為帕森斯過度強調秩序,勢必忽略了社會沖突、社會矛盾的潛在功能,因此才有功能沖突論、常人方法論、社會現象學的反對意見,米爾斯、科塞、加芬克爾、舒茨等人也正是在反對帕森斯的基礎上獲得學術地位的。
鄭杭生的社會互動論則采取壹個折中方案,既不認為社會是有社會系統的自發秩序維持,也不認為社會完全由個人行動所建構(就像韋伯所想象的那樣,社會是個人行動-理想類型-集體行動的流程),社會是由個人行動和社會秩序***同互構而成,因此叫作社會互構論。
其實感覺鄭杭生的理論就是在利用二元組合代替二元對立,並沒有真正解決元問題,只是用新概念去取代陳舊的認識範疇——話說回來元問題也根本無法在現有的認識框架下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