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中國有哪些人獲過諾貝爾獎

中國有哪些人獲過諾貝爾獎

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以來,***有六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現壹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

壹、生平簡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論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5日生於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學(當時壹年級在貴州永興)物理學系學習;得到老師束星北的啟迪,而開始了他的學術生涯。1944年因翻車受傷停學。1945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學系。1946年受他的老師吳大猷的推薦,得國家獎學金,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過了研究生資格考試,開始在費米的指導下作博士論文研究。

1949年底,在費米的指導下,李政道完成了關於白矮星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天文學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物理系壹年任講師並從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來自上海的大學生秦惠君結婚。他們有兩個孩子,長子李中清,現任加州理工學院歷史教授;次子李中漢,現任密歇根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1964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198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把高質量的學生變成高質量人才

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1957年與李政道***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顧20世紀科學的發展,楊振寧認為主要成就體現在3個方面:學會了控制電子的行動;發現了研究極小結構的方法;離開了地球引力實現了登月夢想。

展望21世紀,楊振寧認為中國將於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大國。“我這樣說原因有四:壹、中國有數不清的絕頂聰明及可塑造性強的年輕壹代,這是科技發展之首要前提。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在重人倫和勤儉的同時,也重視教育,勢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為。三、中國在過去壹百年的發展中已經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對近代科學的熱忱。四、中國內地、香港、臺灣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

楊振寧說,中華人民***和國建國十幾年就成功研制出原子彈,從那時就培育和積累了壹大批基礎人才。“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的。比如清華大學的生源就不比美國哈佛大學的差,但我們要考慮的是,怎樣把高質量的生源變成高質量的人才。”楊表示有信心隨著經濟的發展、科研條件的改善,繼本世紀的華裔科學家之後,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必將於下個世紀在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本土出生、成長,並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從現在算起,20年足夠”。

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歲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

學院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

發,從那時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

金榜提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血統科學家。在隆重的頒獎

儀式上,他先用漢語然後用英語發表了著名的演講。他說“

得到諾貝爾獎是壹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

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

的重要性。中國人有句古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這種落後的思想,對於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害處

。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都傾向於理論研

究而避免實驗工作。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

基礎。特別是物理學,它是從實驗產生的。我希望由於我這

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註意

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

丁肇中祖籍山東省日照縣。1936年1月出生在美國

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母正在美國進行訪問。後來

,丁肇中曾這樣說起過自己的身世。他說:“我在第二次世

界大戰初期出生在壹個由教授和革命誌士組成的家庭裏。我

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國,但在他們訪問美國時,我提早

出世。由於這個意外,我成為美國公民。這個突來的小插曲

,卻也影響了我的壹生。”他出生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

國。丁觀海教授壹家人回國後不久便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

·七事變”,孩提時代的丁肇中,伴隨著兵慌馬亂的歲月。

他回憶這段時日時曾說:“我在出生3個月的時候回到了中

國。由於當時中國的境況,我壹直是個難民,不斷地從壹個

地方逃到另壹個地方……”其父丁觀海先在山東大學執教,

1938年到重慶大學任工程學教授。母親丁雋英任四川教

育學院心理學教授。丁肇中的童年是在中國大陸度過的。起

初就讀於重慶磁器口小學,直至抗戰勝利後,隨父母遷到天

津,勉強念完小學。1948年冬,丁觀海到臺灣省臺南工

學院教書,並舉家遷至臺灣。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

進入密執安大學工學院研讀。起初學的是機械工程,後來他

發覺自己的興趣主要在物理方面。第二學期,他選了些物理

學和數學的課程。大學第二學年,他轉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物

理系。

1959年他畢業於該校研究院,取得了數學和物理方

面的兩個工學學士學位。翌年又獲得理學碩士學位。他還以

優異成績獲得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特別獎金。不久又獲得美國

科學基金會獎。1962年,丁肇中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直到1974年夏末秋初,丁肇中的實驗進入到關鍵的

時刻,高能加速器中質子相撞,每時每刻都在牽動著他與同

事們的心。當他們將粒子質量的方位降到30—40億電子

伏這個範圍的時候,突然間壹個新的粒子出現了,它以極長

的壽命分解出正負電子。丁肇中此時興奮極了。不過,嚴謹

、慎重的這位華人學者並沒有立即宣布這壹發現。從8月至

10月,他們又進行了多次這樣的實驗,待取得無懈可擊的

數據時,丁肇中才於1974年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

了這壹驚人的成果。科學實驗有很多趣聞。丁肇中的實驗是

在東海岸進行的,正當他已經捕捉到瞬息萬變的J粒子的時

候,在西海岸,美國物理學家希特帶領他的斯坦福研究小組

也發現了這種新的粒子。的來,東海岸和西海岸發表的實驗

報告幾乎壹樣。不同的是,對這種新粒子,丁肇中稱之為“

J”,希特呼之為“Ψ”。那麽到底是誰首先發現這種新粒

子的呢?這是壹樁難分難解的懸案。因此,丁肇中和希特同

時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將,他們所發現的新粒子被

稱之為J/Ψ粒子。

[李遠哲] 1936年出生於臺灣新竹縣,1965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土學位後,先後在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和哈佛大學任博士後。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升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化學教授。曾在哈佛大學和李遠哲合作從事分子束研究的赫希巴哈教授稱贊他為“驚人的實驗天才”。後來李遠哲發展了赫希巴哈用交叉分子束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的思想,創造了新的壹代交叉分子束裝置。用此裝置來研究分子反應動力學所得到的信息和反應過程的細節遠遠走在反應軌跡的理論計算前面。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分子束裝置。李遠哲被譽為“分子束化學真正的實現者”。到1986年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李遠哲發表的各種論文有180多篇。李遠哲還在反應動態學、光化學、光譜學、分子間與分子內能量傳遞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86年李遠哲教授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86年美國化學會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國家科學獎。他是獲獎中最年輕也是近十年來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學家之壹,也是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第壹位華裔化學家。李遠哲是中國人,他在祖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也做了壹定的貢獻,他幫助臺灣省搞原子分子研究所,1986年指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建成分子光束激光裂解產物譜儀。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復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等單位的分子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也給予了很多指導。

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二天,朱棣文說,他騎著自行車,朝著目標往山路上攀爬,達到了目的地。這種攀登高峰的踏實感受,也只有在努力過之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掌聲響起。在瑞典皇室、全球頂尖學者以及貴賓壹千四百人的目光下,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華裔朱棣文正站在學術最高殿堂之上。此時此刻,盡管歐洲正飄飛著聖誕季節的白雪,朱棣文心裏卻是無比的熾熱。從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他接下了榮耀,腦子裏閃過的是許許多多在實驗事裏度過的日子——看著實驗結果成功失敗,起起落落……而今,他終於精精確確地以“光束蜜糖(雷射制冷捕捉技術,Laser Cooling Trapping)”抓住了原子,從而擁有了學士界最閃亮的光環,永遠在世界物理學的史冊上留名。

朱棣文,這位史丹福大學第壹位華裔教授,學生喊他Steven。平日裏習慣穿著淡色長袖襯衫,袖子整齊地卷得高過手肘,顯得很是清爽自然。自從1997年10月14日淩晨那個劃破寧靜夜空的、來自斯得哥爾摩的電話傳來喜訊,他和他的家人便開始不得清靜。從那時起,他就被媒體包圍著。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仍是壹身簡單的休閑服裝,在電視、報紙、雜誌上出現。他還是壹樣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國江蘇太倉。1948年2月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士市,1970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數學及物理雙學士,1976年獲柏克萊加大學物理學博士,並在學校從事兩年博士後研究。1978年,他到美國貝爾實驗室擔任電磁現象研究員,五年後,升為電子學研究部主任,並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學任教授至今,曾於1990年擔任系主任。

1993年,他與另壹名研究學者***得國際大獎沙烏地阿拉伯“國際科學獎”,兩人合得獎金約十萬美金。

同年又被選為美國科學院第130屆院士。1996年,榮獲古根漢研究獎,並獲美國物理學會學術獎。這次諾貝爾物理獎,朱棣文是與馬裏蘭州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科學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國科學家柯恩但諾吉壹同分享這分殊榮。三人同時***分諾貝爾獎金約100萬美金。

朱棱文是繼1957年的楊振寧、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遠哲之後,第五位獲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在他之後,還有壹位華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六位華裔獲獎人中,除李遠哲為諾貝爾化學獎外,其余皆是物理獎。

朱棣文的獲獎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當時他還是貝爾實驗室的壹員。在低溫物理的研究領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這個物理學名詞它讓朱棣文“甜在心中,愛不擇手”。原來“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達到冷卻氣體的效果。朱棣文他們所進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卻原子後,能夠進行精確測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溫中非常活潑,以百公裏的速度活蹦亂跳,若利用雷射光達到冷卻,氣體冷卻至幾近絕對零度,原子壹旦陷入,也在此時活動得非常緩慢,再利用光與原子交互作用的時間拉長了,便可用來精確測量物理量。

這個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應用。事實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測量”,這樣的解析早已令學術界和科技業界感到驚喜樂觀。利用原子在超低溫狀態時,科學家可進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運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這項應用將使得石油開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對這項研究非常有興趣。相同的應用還可能發現環宙間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壹重大應用則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術,可以解讀DNA。

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也是當代科學家,1949年自大陸來美,現在已有八十高齡。朱汝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當年曾在同壹大學念經濟系的朱李靜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屬臺灣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檔”。朱父於1964年當選第五屆院士,朱棣文則在父親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顧毓秀以及田炳耕***同推薦下,於1994年以高票獲選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國聖路易、維吉尼亞、紐澤西等多個大學任教授,還擔任過美歐地區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個企業公司的顧問。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築文為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哈佛醫學院畢業,現在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弟弟朱欽文是哈佛法學博士,現為洛杉礬執業律師。這個家庭,真的稱得上是壹個“博士之家”。

作為壹名成熟的科學家,朱棣文有著自己的人生皙學。他常說:“我們不壹定要是天才,但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計劃;我們會時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熱情。” 雖然朱父和三個傑出的兒子都是頂尖科學人才,其實,當年朱父不太贊同朱棣文念物理,因為“這壹行要出頭太難了”。從小就愛畫畫的朱棣文,父親覺得或許建築對於他是個不錯的出路。然而,身上滿是物理細胞的朱棣文把繪畫的天分用在繪制物理結構圖上了。好在父親後來並沒有太刻意地阻攔他;而他,也終於以自己的努力,沖破了這條被視為崎嶇的路。

在學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著濃厚的科學家氣質,而且饒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興地發表學術演說,深度中還能穿插趣味。無論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學上,他都有壹套“以退為進”的哲學。他對自己、對學生並不會定下過高的要求,他覺得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才會激起更旺盛的動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愛運動,每周五固定騎自行車到校園,並趁著實驗空檔“溜車”。在他,運動帶來的爆發力正如同物理實驗中擊出的美麗火光壹般,是物理之“力”與人生之“美”的結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業業,悠遊於物理的世界中。在他,獲得全球的認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願?朱棣文卻答:視自己為壹名科學家,最大的希望是無論在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後,自己在鬥大的實驗室中的成果,能夠對人類產生貢獻,與人類的生活真正的結合在壹起。

瑞典皇家科學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壹九九八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托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

崔琦和斯托爾默在壹九八二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和砷氯化鎵壓在壹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他們將這種晶片結合體放置在僅比絕對零度高十分之壹攝氏度(約攝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壹百萬倍的超強磁場。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壹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壹些特異性質。壹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壹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壹些重大發現。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崔琦因此獲得美國著名的弗蘭克林獎。崔琦在互聯網自己開設的網址上稱,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研究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的性質。他的這些研究將可應用於研制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崔琦,壹九三九年生於中國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壹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學畢業,隨後到美國繼 續深造,壹九六七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到貝爾實驗室工作,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被稱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崔琦正是在這裏和施默特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兩人因此在1998年***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壹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目前他從事電子材料基本性質等領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挪威裔美國人,他們有兩個女兒,長女愛琳曾在武漢留學。

在美國,據新華社引述崔琦教授來自中國的學生李濟群等人介紹,崔琦為人隨和,但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他思維敏銳,在師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壹樣來到學校,當大家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像平常那樣微微壹笑,只說了句“謝謝”就躲了起來。據介紹,崔琦非常關心祖國,經常與中國學生談論祖國的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