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陶淵明·自祭文》原文鑒賞
《漢魏六朝散文·陶淵明·自祭文》原文鑒賞
歲惟丁卯1,律中無射2。天寒夜長,風氣蕭索3,鴻雁於征4,草木黃落5。陶子將辭逆旅之館6,永歸於本宅7。故人淒其相悲8,同祖行於今夕9。羞以嘉蔬10,薦以清酌11,候顏已冥12,聆音愈漠13。嗚呼哀哉14!
茫茫大塊15,悠悠高旻16,是生萬物17,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18,簞瓢屢罄19,絺绤冬陳20。含歡谷汲21,行歌負薪22,翳翳柴門23,事我宵晨24。春秋代謝,有務中園25,載耘載耔26,乃育乃繁27。欣以素牘28,和以七弦29。冬曝其日30,夏濯其泉31。勤靡餘勞32,心有常閑33,樂天委分34,以至百年35。
惟此百年,夫人愛之36,懼彼無成37,愒日惜時38。存為世珍39,沒亦見思40。嗟我獨邁41,曾是異茲42。寵非已榮43,涅豈吾緇44捽兀窮廬45,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46,余今斯化47,可以無恨。壽涉百齡48,身慕肥遁49,從老得終,奚所復戀50。
寒暑逾邁51,亡既異存52,外姻晨來53,良友宵奔54,葬之中野55,以安其魂,窅窅我行56,蕭蕭墓門57,奢恥宋臣58,儉笑王孫59。廓兮已滅60,慨焉已遐61,不封不樹62,日月遂過63。匪貴前譽64,孰重後歌65。人生實難,死如之何66?嗚呼哀哉!
註釋 1惟:為,在。丁卯:南朝劉宋元嘉四年(427)。2律:樂律。古人以長短不同的竹筒來定聲音的清濁高下,分為十二律,陰陽各六,作為十二階標準音。古人又認為大自然的音響與壹年四季的氣溫氣流密切相關,因此將樂律與歷法聯系起來,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並以律代指月份。中:合。無射(yi義):十二律名之壹,為第九律,與農歷九月相配,故無射指九月。3蕭索:淒涼的樣子。4於:詞頭,無意。征:行,指飛行。5黃落:草木枯黃,葉子下落。6陶子:作者自稱。逆旅之館:迎接旅客的館舍,即旅館。這裏指世間,世間如人生宿舍之客舍。7本宅:指死亡。古墓穴也稱宅。8故人:舊友。9祖行:祖,古人出行時祭路神。祖行即餞行。這裏指出殯前壹天的祭奠儀式。10羞:同饈,美味的食物,這裏做動詞用,指進獻。11薦:進、供。清酌:祭奠時所用的清酒。12候:伺望。冥:無蹤無影。13聆:聽。漠:同寞,寂寞無聲。14嗚呼哀哉:祭文中常用來表示哀痛的話。15茫茫:廣大無際的樣子。大塊:大地。16悠悠:渺遠的樣子。旻(min民):天。17是:指天地之間。18運:指家運。19簞(dan丹):盛飯的圓竹籃。瓢:盛水的葫蘆。罄:空、盡。20絺(chi癡):細麻布。绤(xi細):粗麻布。陳:陳列。21谷汲:在山谷中打水。22行歌:壹邊走壹邊唱歌。23翳翳(yi意)昏暗不明的樣子。24事我:事作動詞用,從事,做。事我,等於說“我事”。宵晨:從早到晚。25有務:有事。中園:園中。26載:且、又。耘:除草。耔:培土。27育:培育。繁:繁殖。28素牘:指書籍。素,寫書的精絹。牘,寫字的木簡。29七弦:指琴。古琴有七弦。30曝(pu瀑):曬。31濯(zhuo酌):洗。32靡:無。餘勞:剩余的勞動。33常閑:恒久的閑暇。34樂天:樂從天道。委分:隨順本分。35百年:指壹生。36夫人:指眾人,等於說人人。37彼:指人的壹生。38愒(ke柯):貪愛。39存:活著。珍:珍貴,這裏的意思是珍重、重視。40沒:死亡。見思:被思念。41獨邁:獨行。指走隱居之路。42曾:乃、竟。異:不同。茲:這。指眾人的處世態度。43寵非已榮:不以寵幸為已之榮。44涅(nie聶):黑色染料。緇(zi資):黑色。45捽兀(zuwu足誤):意氣高傲的樣子。窮廬:陋室。46疇:句首助詞,無意。罔:無。眷:顧念。47斯:助詞無意。化:死。48涉:經歷。49肥遁:肥,寬裕自得。遁:隱居。50奚:何。51逾邁:漸進。52亡:死。存:生。53外姻:外姓姻親。54奔:奔喪。55中野:荒野之中。56窅窅(yao咬):深遠的樣子。我:指含我之柩。57蕭蕭:寒風聲。58奢:奢移。宋臣:春秋時宋國的司馬桓魁。《孔子家語》載:“孔子在宋,見桓魁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慨然曰:若是其靡也。”奢恥宋臣,即以宋臣之奢為恥。59儉:儉省。王孫:楊王孫,西漢武帝時人,他主張裸葬,臨死子囑咐兒子:“死則布囊盛屍,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60廓:空寂。61慨:慨嘆。遐:遠。62封:培土、聚土。這裏指聚土為墳。樹:植樹。63遂過:相因而過。64匪:同非。前譽:生前的名譽。65孰:誰。後歌:死後的歌頌。66如之何:如何,怎樣。
今譯 在丁卯年秋天九月,天氣寒冷,黑夜漫長,秋風蕭瑟,壹片淒涼;大雁遠行,飛往南方,草木枯黃,落葉飄下。我就要辭別人生,永遠回到當初來的地方。朋友們為我淒愴悲痛,今晚***同為我餞行,貢獻美好的菜食,還有祭奠用的清酒。再看我的容顏已淡然無色,想聽我的聲音更是壹片寂靜。唉,可悲啊!
茫茫大地,悠悠蒼天,這裏生長著萬物,我作為人生活在天地間。自從我來到世上,就遇到貧窮的厄運。飯筐水瓢中經常空空蕩蕩,冬天裏身穿麻衣禦寒。我高興地去山谷中打水,背著柴禾邊走邊歌。昏暗破舊的柴門,伴我度過清晨與黃昏。春去秋來,我在田園中勞作,又除草來又培土,種植的莊稼長得葉枝繁盛。高興時讀書習文,伴著七弦琴的曲樂聲。冬天在這裏曬曬太陽,夏天在那裏洗濯清泉。辛勤勞作壹天忙到晚,心情自得無比悠閑。這樣樂從天道,安守本分,度過壹生以終天年。
人壹生只有壹次,人人都要珍視。唯恐壹事無成,對壹日壹時都十分愛惜。生前為世人珍重,死後也被人思念。唉,只有我獨往獨來,和世人異然兩樣。從不喜歡得到別人的恩寵,汙濁的世道豈能將我汙染?在簡陋的草廬中傲然自處,痛飲美酒吟誦詩篇。我深知自己的時運天命,這樣離去也無所眷戀。就是今天死去,仍然羨慕隱居田園。如今我壽終正寢,還有什麽值得留戀。
寒來暑往,死生各有不同。清晨時姻親們起來,傍晚又有好朋友前來奔喪。把我埋在曠野之中,使我的魂靈得以安寧。躺在寂寞的棺木中前行,秋風蕭蕭吹打著墓門。以司馬桓魁的奢葬為恥,象楊王孫那樣的儉省也為後人傳為笑柄。人死後只留下空寂壹片,人們的慨嘆聲也越來越遠。不必堆墳也不必栽樹,隨著光陰流逝壹切都將消然離去。不看重生前的榮譽,誰還註意身後的謳歌?人生實在艱難,死了又能如何?唉,可悲啊!
集評 元·陳秀明編《東坡文談錄》:東坡曰;讀淵明《自祭文》,出妙語於纊息之余,豈涉死生之流哉?
元·李公煥《箋主陶淵明集》卷八:此文乃靖節之絕筆也。
明·何孟春註《陶靖節集》卷七:(“勤靡余勞”二句)《朱子語錄》:“晉、宋間詩多閑淡,杜工部等常忙了。”陶公“身有余勞,心有常閑。”乃《禮記》身勞而心閑則為之也。
明·張自烈輯《箋註陶淵明集》卷六:今人畏死戀生,壹臨患難,雖義當捐軀,必希茍免,且有纊息將絕,眷眷妻孥田舍,若弗能割者。嗟乎,何其愚哉!淵明非止脫去世情,直能認取故我,如“奚所復戀”、“何以無恨”,此恨非淵明不能道。
清·鐘秀編《陶靖節紀事詩品》卷壹《灑落》引:祁寬曰:昔人自作祭文、挽詩者多矣,或寄意騁詞,成於暇日。靖節絕筆二篇,蓋出於屬纊之際,辭情俱達。其於晝夜之道,了然如此。
鄭文焯批、日本橋川時雄校補《陶集鄭批錄》:鄭文焯曰:李註極迂滯。晉人固多纊息,如庾晞、桓伊輩,且好為挽歌。山松每出遊,輒令左右作挽歌,不必靖節《自祭文》出於纊息。
又曰:曾端伯雲秦少遊將亡,效淵明自作哀挽。是知以《自祭文》為先生絕筆者有舊已,賢者知死之生,知亡之存,固不須垂絕之言以自明也。(時案:陶公《挽歌詩》及《自祭文》,洵當時風尚而作耳。詩有“嚴霜九月中”句,與文中“律中無射”相符。又文中丁卯,與公卒年(元嘉四年)相合,是以謂之靖節絕筆。又謂公卒於九月,近泥。陶公本性嫌無病 *** ,而其作莫不有物,乃自感覺身體之衰微,如西山殘日,秋圃荒枝,藉《挽歌》、《自祭》之文以敘其人生觀,偶爾此事屬公之卒年耳。公之遺占,則見顏氏諫,大鶴頗得其原意。)
又曰:元嘉四年確為丁卯,《宋》、《晉》、《南史》各傳並雲公卒於是年,顧未紀九月。後人因此文有“律中無射”,其疑《挽歌》又有“嚴霜九月中”句,遂謂卒於杪秋。
總案 這篇祭文作於南朝宋元嘉四年(127)九月,時陶淵明六十三歲,於當年十壹月逝世,這篇《自祭文》成了詩人的絕筆。作者在祭文中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壹生,“自余為人,逢運之貧,”在這個黑暗的時代,壹生過著貧苦的生活,但他堅決辭官歸隱,不求名,不求利,不與汙濁同流,並保持了自己的清白,在悠閑、寧靜的環境中度過自己的壹生。他不把世人的譽毀放在眼中,胸懷曠達,安於貧賤,對自己的壹生無怨無悔。作者最後發出的“人生實難,死如之何?”的感慨,表露出對社會的不滿和抗議。這篇祭文是生者為自己死後而作,在生死問題上,作者的態度很自然,灑脫達觀,面對死亡不懼不喜,賦中描寫了自己被送葬入土的光景,擺脫了壹般挽歌、祭文那種淒涼悲痛的基調,給人以壹種輕松幽默的感覺,但這是在莊重悲沈的大氛圍中顯露出來的含淚的輕松。本文用四言韻文寫成,文筆簡潔、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