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麽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麽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

出自戰國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他對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不正像壹個大風箱嗎?靜止的時候,它只是壹個空虛的世界,壹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擴展資料:

狗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六畜之壹,當人們飼養的家畜越來越多,食物來源很充足的時候,再加上狗在圍獵中能幫助人們捕獲獵物,狗就不再作為壹種食物,作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紮壹只形象的狗來代替,這個用草紮成的狗就叫“芻狗”。

芻狗在沒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裏,用錦繡毛巾蓋著,主祭者還要齋戒沐浴之後才能把它放到祭壇上,等到祭祀活動結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頭和背,砍柴的人還要把它拿去當柴燒。由此可見,“芻狗”表示壹種用完就被丟棄,不被珍惜和愛護的東西。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認為有道的聖人,心如天地,他們要辦的事只要是理所當然,應該去做的,聖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對世人存仁愛之心,才肯去做。如果聖人有了偏愛之心,有了壹己私欲,則天下百姓真的就變成“芻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