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壹場沒必要的戰爭結束了

壹場沒必要的戰爭結束了

壹場沒必要的戰爭結束了

1856年3月30日,俄國、英國、法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國家簽訂了《巴黎和約》。

由此,持續了3年的克裏米亞戰爭正始結束。

克裏米亞戰爭,指的是從1853年開始,英國、法國、奧斯曼帝國、撒丁王國組成的聯軍,為了爭奪巴爾幹半島控制權而向俄國宣戰。最終以俄國的戰敗而告終,俄國從此喪失了歐洲霸主的地位。

大文豪托爾斯泰年輕時作為俄軍少尉,曾參與了最重要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這種經歷讓他可以在《戰爭與和平》中,深刻地描寫戰爭。

奇怪的是,有人將克裏米亞戰爭稱為“不必要的戰爭”。戰爭史研究者又把克裏米亞戰爭定義為“第壹場現代化的戰爭”。

為什麽人們會對克裏米亞戰爭產生如此復雜的評價呢?

我們先從戰爭爆發的原因說起。

這場戰爭的主要交戰方有:俄國、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他們加入戰局的利益訴求各不相同。

首先,俄國想要打通黑海。

俄國要保護奧斯曼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徒,同時奪取克裏米亞半島,打通黑海出海口。俄國歷代執政者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甚至後來俄羅斯總統普京都對克裏米亞半島虎視眈眈。

其次,英國要遏制俄國的勢力。

英國不希望俄國太過強大,在歐洲、亞洲和自己競爭。亞歷山大壹世領導反法同盟擊敗拿破侖之後,俄國就成為了事實上的歐洲霸主,英國需要削弱俄國。此外,報紙大規模的報道,使英國國內產生了“恐俄”情緒,迫於輿論壓力,英國出兵克裏米亞。

再次,法國想要恢復國際地位。

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希望通過對外戰爭恢復法國的國際影響力,並鞏固自己的地位。

最後,奧斯曼帝國加入戰爭當然是被迫的,俄國的入侵讓他們不得不反擊。

這些國家各有各的小算盤,竟然就這麽打了起來,這場戰爭確實有些奇怪。

那麽為什麽又說克裏米亞戰爭是壹場現代戰爭呢?我們可以分三個層面來理解這個問題。

第壹,克裏米亞戰爭有大量現代戰爭的元素是第壹次出現。

比如前面提過的媒體。電報的出現,讓記者可以迅速傳遞前線戰況,報刊就對這場戰爭進行了跟蹤報道,戰爭首次有了大批“吃瓜群眾”關註進展。

再比如克裏米亞戰爭第壹次出現大規模塹壕戰。此外,鐵路首次被運用到軍隊補給的運輸中。俄國失敗的原因之壹,就是補給方式落後,只依靠人拉馬馱,效率遠遠低於英國的火車運輸。

第二,克裏米亞戰爭刺激了沙皇俄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現代化。

克裏米亞戰爭之於俄國,就像是甲午戰爭之於中國。兩個陸權農業大國,在對外戰爭中輸給了海洋國家,徹底暴露出強大外表下的虛弱。

克裏米亞戰爭後,俄國為牽制英國把阿拉斯加賤賣給美國,失去了涉足北美的可能。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開始改革,包括廢除農奴制在內,變革軍制、教育、司法等制度。

同樣的,甲午戰爭後,光緒皇帝嘗試維新,也就是著名的戊戌變法。不過,最終中俄都廢除了君主制,走上了革命推動現代化的道路。

奧斯曼帝國也是如此。當時各國都稱奧斯曼帝國為“歐洲病夫”,就像貧弱的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早在克裏米亞戰爭之前,奧斯曼帝國已經開始了改革的坦誌麥特時期,戰後的改革更為深化,比如效仿拿破侖法典,編纂帝國法典。

戰後十壹年,蘇丹阿蔔杜勒-阿米德二世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史稱壹次立憲時期。帝國靠著列強的保護和協調撐到了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直到凱末爾領導土耳其獨立戰爭勝利。

第三,克裏米亞戰爭中出現了很多影響現代生活的新生事物。

首先,推動現代護理學誕生。

英國護士南丁格爾推動了野戰醫院的設立,使得受傷士兵可以得到更好的救護。南丁格爾敬業負責的態度,贏得士兵的普遍好感,提升了護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戰後,南丁格爾開辦護士學校,奠定了護理學的基礎。值得壹說的是,後來護理學還影響了女革命家秋瑾,她在《中國女報》上首次翻譯護理學教程,希望中國的女性可以自食其力,獲得解放。

其次,香煙大規模生產。

當時人們普遍喜歡抽煙鬥,但是在克裏米亞戰爭中,香煙被當做戰略物資配發給士兵。法國就規定每個士兵發10根香煙,後來又增加到15根。此後,香煙開始大規模流行,並逐漸成為煙草市場的主流。

再次,天氣預報得到運用。

英法艦隊的壹次登陸作戰因突然的風暴而損失慘重,軍方委托發現了海王星的勒維埃,去調查風暴起因,結果催生了第壹張氣象圖。

1863年,歐洲有了每日天氣預報,從此出門查看天氣預報慢慢成了我們每壹個人的生活習慣。

克裏米亞戰爭結束的同壹年,英法兩國又聯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不過更深遠的影響仍在歐洲,後來參與戰爭的撒丁王國統壹了意大利,還有普魯士統壹德意誌,都得益於克裏米亞戰爭破壞了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歐洲協調。

沒有徹底解決奧斯曼帝國的問題,也讓巴爾幹半島變成了“火藥桶”,最終引爆了第壹次世界大戰。

不論古今中外,戰爭都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星球大戰計劃”的軍備競賽都是戰爭衍生的“副產品”。

這再次驗證了我們之前提出的“副產品”規律:在歷史上,很多事件在主目標發展的過程中,常常會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副產品”,而“副產品”的生命力,完全不亞於最初的“主目標”。

歷代評價

1.對於雙方來說,這是宗教狂信的戰爭,對於俄國人來說,這是實現傳統的野心的戰爭,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戰爭。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2.克裏米亞戰爭是為了歐洲、而不是為了東方問題打的;它是為了反對俄國,而不是為了袒護土耳其打的。

——A.J.P·泰勒《爭奪歐洲霸權的鬥爭》

3.克裏米亞戰爭,使維也納會議費盡心血所建立的梅特涅秩序崩潰。東歐三王國團結的解體,使溫和中庸的道德因素自歐洲外交消失。隨後是十五年的亂世,繼而再出現的穩定卻十分不可靠。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