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有哪些民俗?
十月朝 農歷十月初壹稱“十月朝”,前後數日內掃墓滿墳,祭祀與清明節相似。是日有煮糯米飯送蒼蠅俗,河東則以煮赤豆飯送蒼蠅。李堡舊俗於是日舉行城隍會。又河東地區在十月朝洗牛,耕牛開始冬休。贏弱老牛,往往受到淘汰。
冬至節 冬至日在公歷12月22日前後。前壹日為小冬,家家祭祖燒紙。冬至日又稱大冬,各地早上均有吃湯團的食俗。晚上團聚設宴,商店作坊均有“冬酒”,俗稱“大冬大似年”。河東亦間有拜冬禮節。從冬至節起為交冬數九。冬至之日,晝最短夜最長,故有諺雲:“冬至不坐夜,夏至不踏車。”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日傳說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民間仿寺店俗,以糯米、黃豆、花生、慈姑、青菜、紅豆等,雜配煮成“臘八粥”飯食;講究的富戶放紅棗、板栗、自果、香草、蘑菇、木耳等,稱“八寶粥”。佛教信徒在晚上吃面條祝“無量壽佛”。其他人家還有的開酒宴。今吃臘八粥俗依舊。
送竈 臘月二十四日家家送竈,禱祝竈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供祀品壹般為四盤:飴糖(粘封竈君之口)、茶葉和米(象征生活平安)、豆腐(“富”的諧音)、紅豆和碎稻草(竈君神馬的飼料),河東人家還供酒糟。建國後此俗漸廢。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為二十九日)為除夕,俗稱“三十夜”。除夕前壹天為小年夜,多數人家中午祭祖;有壹部分人家則是除夕日中午祭祖。是日煮陳飯裝“陳飯盆”。除夕前家家戶戶忙碌,蒸糕點,做年菜,炒花生、蠶豆、炒米,買茶食,打年貨等均須在此階段準備完畢。除夕舊俗各家檐頭要插紅紙、黃箋裝飾和芝麻稭,門戶上要貼紅喜箋、春聯及門神;堂屋內貼年畫、順遂條,並以“福”字倒貼,取“福到”的諧音。居喪之家春聯第壹年貼黃紙,第二年貼綠紙,第三年滿孝後貼紅紙。家家屋內外打掃整理壹新,並於門外、場頭以蒲包裝石灰打“元寶囤子”,或稱為“麒麟腳印”。除夕當晚敬祖先、接竈神,家人設宴團坐吃“守歲酒”。年夜飯,壹般要多煮,剩余的留作新年吃“陳飯”;鍋巴要留整塊的,稱“飯根”,並用壹盤裝盛,上插柏樹枝、芝麻籽,綴上白果、花生、銅錢,貼黃紙箋、財神像,名為“陳飯盆”,置於神櫃上。散席後,清理廚房,清竈面、鍋膛,滿水缸、箸桶。臨睡前,長輩要給晚輩發“壓(守)歲錢”;各人枕邊放糖果、棗、長生果(連殼花生),供歲朝枕邊開食;又分放新衣、新帽、新鞋襪、供歲朝穿著。河東有些人家則徹夜不眠,坐以待旦,叫“守歲”,而且壓歲錢要到初壹早餐後才分發。除夕之夜,鞭炮聲通宵不絕。新中國建立後,除夕的迷信活動基本廢除。80年代後,電視機在城鄉廣為普及,除夕夜合家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已成新風。
“海安花鼓”是海安的文化品牌,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參加過為中央領導獻藝的專場演出;在天安門廣場參加過國慶50周年聯歡晚會;在全國民族民間廣場歌舞大賽的角逐中,獲得過全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在文化部群眾文化最高政府獎“群星獎”評比中,獲得過“群星獎”金獎;還和來自五大洲及國內13個省市的60多支歌舞表演方隊壹起,在北京平安大街上參加過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國際旅遊文化節的盛裝行進表演。人們已經把“海安花鼓”和海安這個濱江臨海的新興城市的文化形象緊緊扣連在壹起。
“海安花鼓”在海安的流傳,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嘉靖年間,《明齋真識·廣陵韻事》有“花鼓傳來三十年,而變者屢矣,始以男、繼以女,始以日、繼以夜,始以鄉野、繼以鎮市,始以村俗民氓、繼以紈褲子弟”的記載。清同治三年(1864)的《海陵竹枝》枝中曰:“村部平安時作會,覡巫歌舞歷年年,敲鎮伐鼓都盧語,聒得居人夜不眠。”說明那時花鼓已流傳很廣。及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海安角斜地區花鼓活動仍然十分活躍。由此推算,花鼓在海安地區的流傳,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海安花鼓”和蘇北地區的“牽驢花鼓”、蘇南地區的“漁籃花鼓”、“洛子花鼓”壹樣,在明代以前,都屬於歌舞相隨的戲曲表演節目,主體部分是壹旦壹醜的“兩小戲”或壹旦壹醜壹生的“三小戲”。“海安花鼓”屬於後者。花鼓表演中的主體部分是由紅娘子(旦)、騷達子(醜)、相公(生)出場入角。歌舞表演被稱為“上秧鼓”或“打場子”。今日之“海安花鼓”是歌舞表演部分的發展與創新。由於民間舞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由“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引出了“十裏花鼓舞不同”。海安花鼓在海安流傳的四百多年間,受到了這壹特定地域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影響,表現的是生活在溪水清悠、田禾蔥翠的魚米之鄉的村姑,面朝大海、背朝田莊的黃海漁村的漁婦的生活,展現的是她們既熱情奔放又柔美溫情的個性。特別是表現村姑、漁婦穿梭織網於花前月下的“頷首、搖肩、展臂、舒腕”,“欲動先出胯,逐步微微顫”的舞蹈語言,活靈活現地再現了村姑、漁婦悠然自得的勞作生活,蘊藏著村姑、漁婦生活富足的歡樂情懷。這壹“海安花鼓動”各個形態的個性特色,不同於“牽驢花鼓”的縱情,而是凸現了這壹地域村姑、漁婦特有的既質樸又純情、既凝重又柔美的內心世界,屬於如清代桐城派文人姚鼐描述的那種“得於陰與柔之美者”。其情其勢展現出“如東升初日、如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漳、如滄、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廖廊”的陰柔之美。
海安文化館於50年代末,就開始對“海安花鼓”進行搜集整理,並且伴隨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社會生活方式與審美情趣牟躍進步伐,對其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先後以男女群舞的《迎春花鼓》,情節舞的《花鼓情》等舞臺表演形式在省、市會演中獲獎,在晉京獻藝中受到好評。近年來又融合了江蘇各地花鼓表演之精華,以江蘇民間音樂為主旋律,編排成320人參與表演的盛裝行進表演方陣和40人參與表演的廣場民間舞蹈,多次在全國性演藝競賽活動中展風采、奪大獎,以致成為全國知名的海安文化品牌。
農歷正月至三月,主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等。正月裏節日氣氛甚濃厚,拜年訪親友者居多,群眾盡情娛樂,喝春酒、打麻將、敲鑼鼓、玩花燈……風氣較盛。正月中旬有燈期。從正月半到二月初,農家先後植樹。三月以清明前後掃墓為主,並興放風箏。除此,舊俗二月十二傳為“百花生日”,人們在自家果樹、花卉上綴掛小紅布條,稱“掛紅”,以祈百花齊放、碩果滿枝,此俗今已不興。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日,舊稱元旦(分朝),俗稱大年初壹。舊俗,淩晨時老人臥床以諦聽自然界動物叫聲,以蔔壹年運氣。各戶爭先恐後焚香鳴炮,搶接天地,特別起早燒“頭香”者,多為祈求家添男丁或財運亨通。河東人家則俗尚晚起,家家戶戶每到日上三竿才起身。早晨,家庭主婦入廚,以“陳火”燒鍋煎雞蛋、溫果子茶、熱白湯豬肉,送給家中老人坐在鋪上吃,其他人則在起身後吃紅棗茶、元寶茶、湯圓糕點。早餐後,以自然住宅區為單位,各戶中青年成群結隊挨家逐戶拜年,主人以煙、茶、花生、糖果等招待。市鎮商店則互送賀年紅帖,從門縫投入。中午時,焚香敬神(又稱“下升”謝神)。午飯前不掃地、不潑水、不用秤、不動刀剪。初壹尚有吃陳年飯俗,河北人家中午吃除夕陳飯、剩菜(稱“下生飯”),晚食吃面條(稱長壽面);河南、河東人家則在晚上吃陳飯,中午吃糯米飯(或粘傺米飯)。按俗晚餐要提前,上床睡覺不點燈,以為如此可使夏季蚊蟲減少。從初二日起,各家陸續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初二日,禮儀不能免者,為佃戶上地主、老板家拜年,女婿帶妻兒給嶽父母拜年,河東地區子侄給伯(叔)父母拜年。親友之間彼此互請春酒,稱“請春卮”,壹般到正月十五止。河東地區農村稱請春酒為“拉龍燈”,時間壹直延續到二月半。初二日,農民到土地廟(祠)給土地公公、土地娘娘和趴蠟老爺敬香,祈求壹年風調雨順,田無蟲災。商店於是日敬玄壇菩薩(即財神老爺趙公明),辦酒招待職工。
正月初五為“財神日”,又稱“五路日”,商店開市。店主對“敬財神”極重視,從初四晚起,各店號大門即張貼財神像。店主沐浴更衣,有的徹夜不眠,並備三牲祭禮(豬頭、雄雞、花魚,俗稱“六只眼”),半夜即起身焚香“接財神”,鞭炮聲不絕。
新年第壹筆生意如婦女來買,稱為“滿(母)生意”,價格優惠。民間貧苦藝人亦於是日著戲服,扮財神敲著鑼,至各店號門前演招財進寶討賞,謂“跳財神”。晚上,店主請職工吃“財神酒”。
海安俗以初壹至初五為“五天年”,人們壹律著新衣、新帽、新鞋。因“棉”與“黴”諧音,故有的地區忌穿棉鞋。河北人家各戶屋檐前高掛紅燈籠,從初壹晚至正月十八落燈止,名為點“天燈”。
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稱燈節、上元節。“十三上燈,十八落燈”,這期間為燈花期,正月十五為其高潮。農家於此期間,以竹竿高掛紙糊的紅燈籠(上蓋雨笠),於每晚點燃,祈求豐年。因患眼疾求神許願的,則從初壹點到三十日。元宵節除張燈、看燈外,早上要吃糯米粉湯圓,晚上吃油炒圓子、花生、蠶豆、白果等食物。燈期內普遍有“上燈圓子落燈面”的食俗。
元宵晚,農家取紮成壹丈多長的草把點燃,拿到自家田埂上揮舞,稱“炸麻串”。通常麻串紮成十二節,若是閏年,須多紮壹節,每節放兩只小鞭炮。農家邊揮邊唱“燒荒謠”,如“正月半,炸麻串,拾個穗頭稱斤半,爹爹稱給奶奶看”;“正月半,炸麻串,別人家的菜銅錢大,我家的菜笸籃大;別人家的菜生了癩,我家的菜上街賣”等。炸麻串有的地方也叫“炸麻蟲”、“放燒火”。民間有以麻串火焰預蔔年成好壞,深紅兆天旱,慘白兆大水。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各家要將已嫁的女兒於是日帶回娘家休息,時間長短不壹。河北有民謠曰“二月二,家家撐船帶女兒”。河東有民謠曰“挑蒿兒,做餅兒,帶女兒,不帶女兒窮狗兒”。又是日,河東、河南地區說媒活躍,諺曰“二月初二龍擡頭,王寶釗繡樓拋彩球”。
清明節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日家家戶戶多設供祭祖,稱“敬先”。清明日,婦女兒童有戴菜花、楊柳俗,早上食蕎面楊柳葉攤餅,民間傳有“清明不戴柳,死後變癩狗”的俗諺。清明前後各十天,各家先後分別掃墓、掛帛、插小旗、焚紙箔,為舊墳墊土、加頂。死者葬後三年中,子女掃墓要辦酒祭祀,前後三年分別稱新墳、中墳、滿墳。清明前壹日為“寒食節”,不生煙火,只吃冷食。民國以後不為重視,有改為清明日下午吃冷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