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上行傳導束和下行傳導束的區別和作用

上行傳導束和下行傳導束的區別和作用

上行纖維束(感覺傳導束)(上行傳導束)

①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a) 位置:位於後索,薄束在後正中溝兩側;楔束在薄束的外側,僅見於第4胸節段以上。[圖示]

(b) 功能:薄、楔束傳導來自身體同側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薄束傳導胸4平面以下(乳頭平面)同側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楔束傳導胸4平面以上的同側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

(c) 起源(胞體位置,第壹級神經元的胞體):薄束來自胸4以下的同側的脊神經節;楔束來源於胸4以上的同側的脊神經節,它們由脊神經節的軸突組成。後索薄、楔束來自各節段的纖維有明顯的定位,由內向外,依次由來自骶、腰、胸和頸段的纖維排列而成。

(d) 終止(第二級神經元的位置):分別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核發出軸突繼續向上傳導。

(e) 損傷癥狀:壹側薄束、楔束損傷,表現同側損傷平面以下深感覺障礙。當脊髓後索病變,深感覺的信息不能上傳到大腦皮質,閉目時不能確定患側肢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方向。當閉眼站立時,身體搖晃傾斜,站立不穩,走路如踩棉花狀。精細觸覺也喪失。

深感覺的感受器位於肌肉、關節和肌腱;精細觸覺的感受器的位置在皮膚。

②脊髓小腦束spinocerebellar tract包括脊髓小腦後束和脊髓小腦前束,分別位於外側索周邊的後部及前部。後束纖維主要起於同側胸核的細胞;前束纖維主要起自對側灰質v~VII層的細胞。兩束向上終於小腦皮質,主要傳導非意識性本體覺,以調節肢體運動。

③脊髓丘腦束spinothalamic tract位於脊髓外側索前部和前索,分別稱為脊髓丘腦側束和脊髓丘腦前束。

(a) 位置:脊髓丘腦前束位於前索,脊髓丘腦側束位於外側索。脊髓丘腦束的纖維在脊髓內亦有明確的定位:從背外側向腹內側,依次為來自骶、腰、胸、頸的纖維。

(b) 功能:前束傳導軀幹、四肢皮膚的粗觸覺;側束傳導軀幹、四肢的痛覺、溫度覺。

(c) 起源(胞體的位置,即第二級神經元的胞體):它們均由對側後角細胞的軸突組成。其軸突經白質前連合交叉至對側形成脊髓丘腦束上行。

(d) 終止(第三級神經元胞體):丘腦。由丘腦發出軸突再上行。

(e) 損傷後癥狀:壹側脊髓丘腦側束損傷,表現對側損傷平面以下痛、溫覺障礙,而粗觸覺影響不大,因後索完好,故觸覺無明顯障礙。

淺感覺的感受器的位置位於皮膚。

下行纖維束(運動傳導束)

①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包括皮質脊髓側束和皮質脊髓前束。

(a) 位置:皮質脊髓側束位於外側索,皮質脊髓前束位於前索。皮質脊髓束的纖維在脊髓內的排列順序,由外向內依次為骶、腰、胸、頸段纖維。

(b) 功能:它們的功能是傳導軀幹和四肢的隨意運動的沖動。

(c) 起源:它們均起於對側大腦皮質軀體運動中樞的運動神經元,其交叉部位在延髓的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側束存在脊髓全長;皮質脊髓前束只存在於上胸段。

(d) 終止:在脊髓內逐漸和脊髓前角運動細胞形成突觸聯系,將運動沖動傳至前角運動細胞。

(e) 損傷後癥狀:在脊髓損傷壹側皮質脊髓束可引起同側損傷平面以下骨骼肌運動障礙。 大腦皮質發出皮質脊髓束的神經元(臨床上又稱上運動神經元)與脊髓前角細胞(又稱下運動神經元)***同組成隨意運動的傳導通路,支配軀幹和四肢骨骼肌的隨意運動。若皮質脊髓束受損,出現中樞性癱瘓。若前角運動細胞受損,出現周圍性癱瘓(見脊髓功能)。

②紅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位於外側索,皮質脊髓側束的前方。此束起自中腦的紅核,纖維發出後立即交叉下行至脊髓,經灰質(V~VII層)內中間神經元中繼至前角運動細胞。其機能主要是興奮屈肌運動神經元,抑制伸肌運動神經元。

③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位於前索,起自腦幹的前庭神經核,大部分纖維終止於灰質VII和VIII層的中間神經元,再至前角運動細胞。主要是興奮伸肌運動神經元,抑制屈肌運動神經元。

④網狀脊髓束reticulospinal tract位於外側索和前索,起自腦幹網狀結構,下行終止於VII、VIII層以及IX層的神經元,對α、γ運動神經元產生易化或抑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