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農村生活用品有哪些?
錄音機
老式錄音機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初,那時候,錄音機為家庭生活中的貴重物品,總是被擺放在客廳最顯眼的地方,還要用壹塊漂亮的花布蓋在上面,以突出它的特殊地位,打開錄音機,音樂悠揚,霓虹閃爍。
座鐘
每天夜深人靜時,這個大塊頭才會讓人聽到它“滴答滴答”的聲音。它端坐在家裏,像個閉目誦經敲木魚的僧人。頑皮的孩子,會把耳朵貼近它的木框,聽裏面發條的跳動聲。每每到整點和半點,隨著鐘擺的晃動,深沈的“鐺鐺”報時聲驚不醒沈睡的靈魂。
黑白電視機
八九十年代的記憶應該是黑白的,壹來時間久遠記憶褪色,二來占據人們心中樸素的娛樂生活的,是壹臺14吋的黑白電視機。那個年代的黑白電視機對於現在的普通家庭來說好比壹臺豪車。鄰裏間最早買黑白電視的,壹定是家庭條件相當可以的,周圍幾家人飯後聚在壹家看電視的情景也歷歷在目。
暖壺
記得以前上學時,媽媽總會早起,燒好兩大瓶,喝在嘴裏,暖在心裏。
算盤
即使是90後,也會對這件東西有印象。因為老版的義務教育教材,有珠算的課程。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準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
煤油燈
在沒有電燈之前,很長壹段時間人們都是用煤油燈來照明,煤油燈的亮度,其實不比蠟燭光強多少,但那個時候依然照亮了小家小戶的每壹個夜晚。煤油燈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已經很久遠了,許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館、紀念館才能見到,現在,在戀鄉·太行水鎮也能見到它的身影。
轆轤
轆轤是中國民間的偉大發明,早在公元前壹千壹百多年前就有記載。提到轆轤,就想起在那個年代,水井上轆轤吱扭扭,吱扭扭的打水聲,嘩啦啦澆菜園子的聲音......
老式電話機
老式電話機,或許大家在電影電視中才會見到,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很少見了。最初的電話機不像現今的電話機壹般輕巧,所有的老式電話機通話都是通過接線員進行,由接線員將通話人接上正確的線路,撥號盤始於20世紀初,不過在我國上世紀70年代,部分地區還在使用幹電池為動力,沒有撥號盤的手搖電話機。因此,手搖電話機壹度在人們心中扮演“通訊員”、“電子家書”等各樣角色。
收音機
說起紅燈牌收音機,很多人都是有壹些記憶的,但家中還保存著這種收音機的人,恐怕已經為數不多了。對於收音機伴著長大的壹代人來說,收音機是童年的壹首歌壹段故事。即使是壹臺沒有FM波段的收音機都是那壹代人快樂的源泉。
秤
在電子稱沒有出現的年月,秤砣是人們日常生活交往最重要的器具之壹。“秤”,由“禾”與“平”組合而成,意思很直觀,那就是稱量糧食時追求公平。後來,秤逐漸成為“公平”、“公正”的化身,演繹出“天地之間有桿秤,人心就是定盤星”、“人人心中有桿秤,秤砣就是老百姓”等壹系列的醒世恒言。1959年以前,桿秤使用“十六兩壹斤”制,“半斤八兩”的成語即來源於此。以後改為“十兩壹斤”制,農村很多不識字的人也認得秤,不認得秤的人就會被大家認為是笨蛋,所以,那時候,父母是不讓孩子吃魚籽的,說魚籽吃多了,以後就會不認得秤。
木錛子
使用錛子和刮刀的年代已經久遠,現在會使用這2種工具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在用木料蓋房子的那個年代這是必須具備的專用工具。錛子主要為木匠使用,用於房梁和檁條等大件的初期加工,比如,把圓木砍成方形,把彎的砍成直的。
壹個東西慢慢被遺忘,也將會慢慢讓人記起從前的生活,當時的人是不知覺的只有成為過去,才追憶起那壹幕幕的往事。當妳不經意間在家裏某個不起眼的角落,發現壹些塵封的老物件時,才明白自己壹直在和過去告別,與之壹同消失的,則是壹種生活方式。
? 回顧70年代鄉村生活
70年代出生的人是由淳樸的年代進入信息時代的,生活對我們來說有了太大的變化。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童年生活就不壹樣,有的幸福,有的不幸。我的童年生活是在家人的呵護下長大,有壹個及其快樂幸福的童年。
70年代出生的人是中國歷史上最難受的壹代,有著這樣那樣的故事,有著不同的人生和感情經歷。我們70年代初出生的人,壹只腳跨在傳統裏,壹只腳跨在時尚裏,我們是在黨的雨露下成長的壹代人,因受時代的折騰,也走了許多彎路。無論順暢還是曲折,我們還是壹路走過來了。
那時候,農村的日子都是貧窮而單調的,毫無生機的村莊、臟兮兮的門市部、油膩膩食品組,破舊低矮的房屋裏住著壹家人,為了生存而奔波勞作,壹年到頭的勞作還解決不了壹家人的溫飽問題。
那時候,孩子基本沒有新衣服穿,基本是小的孩子穿大孩子的舊衣服,有時候破舊的衣褲子上還有父母煤油燈下,壹針壹線縫上的補丁。也有壹部分人家的父母是穿孩子的舊衣服的,有的人家城裏有親戚,衣服啊!鞋子啊!大包小包的帶來,款式新穎漂亮,別提穿著有多開心了。
那時候,農村還沒有電燈,點的是煤油燈,煤油燈是用煤油做燃料的燈盞,煤油燈很簡陋,家家戶戶都有,把燈芯放在瓶裏,點燃燈芯,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