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兩款新式隱身無人機技術先進

兩款新式隱身無人機技術先進

兩款新式隱身無人機技術先進

10月18日,美國“The? Drive”網站“The? Warzone”欄目連續刊登兩篇有關中國軍用隱身無人機的文章,對媒體現身的兩款新型隱身無人機進行了系統評測。這兩款無人機分別是H-6掛載高機動隱身無人機和轟炸無人機。這兩篇文章的分析判斷,讓我們從另壹個角度看待國產先進軍用無人機的發展,以及美國媒體和軍方對中國航空工業快速發展的復雜態度。

壹篇介紹搭載在H-6上的隱形無人機的文章,作者是《戰區》欄目副主編約瑟夫特雷維希克。文章認為,轟6機翼下搭載的無人機編號為“利劍壹號”(LJ-1),不僅“用於空中目標和其余訓練用途”,而且“可用於與J-20隱身戰鬥機甚至H-6壹起工作”。約瑟夫說,“李健壹號”具有典型的隱身特性,低空和高空飛行性能都非常好,甚至可以承受高機動過載。是目前少見的高機動隱身無人機。因此,“利劍壹號”可作為“反輻射、對地攻擊、紅外誘餌”裝備。尤其是與殲20配合時,通過特殊設計可以擴大自身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吸引來襲導彈的註意力,從而保證殲20的安全。最後,約瑟夫覺得CCTV-7節目中轟6發射4架“變劍壹號”並控制它們組成菱形編隊的CG鏡頭非常“有趣”。

事實上,自本月中旬《磨劍-1》的CG視頻正式放映後,便迅速成為外界熱議的話題,對其用途也產生了諸多猜測。最終,珠海航展的壹條信息印證了當前“利劍壹號”——模擬訓練的核心任務。在宣傳冊中,“變劍壹號”被稱為能夠模擬三四代戰鬥機的高亞音速無人機(按照中航最新標準,應該是四五代)。機身采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不同需求搭載自衛幹擾、箔條/紅外幹擾彈、紅外目標模擬、RCS增強(Lunebo鏡頭或Lunebo球)等不同載荷。此外,“利劍壹號”本身的隱身和射程數據也相當不錯,甚至可以完成6G穩定懸停、S型機動、半滾轉倒轉等高機動戰術動作。

可見,“變劍壹號”是基於新時代海空軍需求,以貼近實戰、全面對抗為目標的先進隱身無人機。空軍希望用它模擬空戰中的隱身目標,加強當前殲20機隊在隱身時代的作戰水平,探索隱身戰機的新戰術。與直接以殲20為目標,兩隊隱身戰機的訓練方式相比,“長劍壹”的參與可以顯著降低訓練成本,大幅增加可用數量,提高訓練效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成為殲20實彈攻擊的隱身目標。目前,隨著美制F-35對外出口,擁有隱身戰機的國家越來越多。不過,真正能夠立足自身技術,對隱身時代的新戰法新戰術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恐怕也只有中美兩國了。以雙座“殲20S”首飛為標誌,中航工業勇於進軍科技無人區,自主創新邁出壹大步。背後信心的源泉,是不斷訓練、深入模擬所帶來的經驗積累。也就是說,中國空軍以殲20為基礎,通過長期系統的仿真訓練研究,充分認識到無人機對未來空戰的關鍵意義,最終促成了“殲20”作為無人機指揮平臺。 20S”誕生。在此次研究和未來研制過程中,“利劍壹號”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根據航展技術手冊,平均前置雷達反射截面積“利劍壹號”在正負30處為0.05平方米,與俄制蘇57處於同壹數量級,與殲20、殲35、殲22A相比是壹個數量級幅度較低。

在空戰模擬中,“李劍壹”可以在隱身高機動狀態下偽裝成對方隱身戰機,真正考驗國產霹靂15、霹靂10的隱身高機動打擊能力。移動目標。這種檢查演練非常重要,也是殲20實機交鋒中無法驗證的項目。比如80年代後期美制AIM-120中程空空導彈問世,射程驗證達到90%以上的命中率,壹度讓美國人歡呼雀躍。然而在海灣戰爭中,即使有誤傷友軍的“戰績”,AIM-120的實戰命中率依然不足30%。原因是真實的戰場環境更加復雜、嚴酷、多變。武器在實戰中面臨的問題往往超出了最初的預期,最後的表現自然要差很多。不過美軍隨後對AIM-120暴露出的問題壹壹進行了處理。在8年後的科索沃戰爭中,導彈的可靠性飆升至60%以上。這個命中率意味著雙齊射之後,基本可以命中目標。

目前國產的殲15和殲10是殲20的制式空戰武器。它們的基本性能沒有問題。但在面對高機動隱身目標時,仍需反復試驗和訓練,掌握導彈發射規律和技術。不過,“變劍壹號”可以作為真正的靶子。尋找、鎖定、發射和摧毀的整個過程都是用實彈測試的。通過反復系統的試驗,分析出對付這類目標最有效的方法。由此看來,約瑟夫推測未來“李健壹”將作為殲20輔助小隊的“假死替身”也不無道理。當然,反輻射和對地攻擊作戰是不現實的,即使實現“假死替身”的想法,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利劍壹號”目前的任務還是作為隱身訓練平臺。這已經是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

與已經公開展出並發布基礎數據的“利劍壹號”相比,另壹篇關於隱身轟炸機的文章顯得有些天馬行空。作者Thomas? Newdick? 首先列舉了幾張來自中國社交平臺的模糊截圖。從依稀可辨的外形來看,這是在常規隱身飛翼構型基礎上進化而來的先進機型。由於拍攝的地點、時間、地點都不確定,這架模糊的隱身戰機可能是偶然拍到的模型,也可能是之前中航工業展出過的彩虹七,甚至是未公布的010- 608型號。托馬斯認為,無論是什麽型號,這種隱身裝備都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表明中國經過長時間的追趕,在這壹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作為當代空中隱身轟炸平臺的標誌性技術,飛翼的氣動構型在1930年代以其高升力效率吸引了很多人的迷戀。二戰期間,德國和美國都研發了飛翼構型的驗證機型,甚至美國也在冷戰初期正式小批量生產了B-35這種飛翼型轟炸機.然而,飛翼缺乏垂向結構,使其操控極為困難,嚴重限制了其實際應用。美國空軍只好作罷。然而,到了1970年代,隨著雷達隱身理論進入人們的視野,飛翼構型天生的隱身優勢使其再次受到關註,再加上飛機控制軟件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諾斯羅普公司堅持飛翼構型幾十年的研究積累,終於造就了B-2A的神話。

時至今日,B-2A的影響力依然不凡,以至於全球轟炸機機隊可分為B-2A和非B-2A兩種。我國海空軍常年使用老式轟6作為空中轟炸平臺,與B-2A的差距十分明顯。然而,信息時代計算機仿真軟件的進步,使得復雜的飛翼構型計算變得更加容易。原本需要十年為壹個單位的數據采集和測試,現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以最著名的“彩虹七號”隱身無人機為標誌,證明國產飛翼隱身氣動技術取得全面突破,外界翹首期盼的“轟20”解決了技術難題曾經被認為是最難的問題。

但是,無人隱身轟炸機的快速發展也對有人機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航展上公布的數據顯示,國產“彩虹七號”最大起飛重量14.3噸,屬於大型無人機行列,並內置多型精確制導彈藥也很耀眼。目前,“彩虹七”融入“殲20S”無人機群作戰序列,作為“小型轟炸機”,載彈量大,形成完整的空空地壹體-對地作戰系統。技術上是可行的。這也意味著,“殲20S”可以在不放棄隱身的情況下,突破隱身彈匣的限制,協同完成對地打擊任務。這將是壹種跨越時代的新空戰形式。因此,托馬斯在文末表示,“彩虹七號的推廣本身就是中國的重大舉措,顯示了其在該領域的雄心壯誌”,這確實是壹個非常合理的結論。

大約30年前,中國空軍的裝備水平還相當落後。在中美空軍為數不多的有限接觸中,表現確實很不理想。然而,隨著中航工業進入21世紀後的強勢崛起,壹大批先進裝備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湧現,如重型隱身戰鬥機、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先進的渦扇發動機、戰略運輸機等裝備。曾經遙不可及。現在,他們已經成為公***媒體鏡頭下的常客。如此巨大的進步,也極大地影響了美軍和媒體的觀感。從壹開始的不屑壹顧到現在倍感壓力,美軍在公開場合的態度發生了全面的轉變。如今,美國媒體對中國兩款新型無人機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其未來發展的種種期待。這既是對中國空軍作戰能力的認可,也是對中航工業技術水平的無形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