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如何傳承古代文化
就傳統陶瓷文化而言,首要壹點就是要立足在傳統陶瓷文化基礎上,拓寬外延豐富其表現形式,幫助傳統陶瓷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化屬於形而上,若要將某種文化推而廣之,就需要找到壹種載體,使其融入到該載體中,在無形中推廣開來。
以故宮文化為例,《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9.4分。劇中的文物修復師傅,在蛛絲馬跡中尋找著文物復原的方式方法,讓原本殘敗不堪的文物又重新煥發了光彩。文物的修復過程,像是現代匠人與古代手藝人之間的溝通。我們通過屏幕,不僅能了解到故宮文物的前世與今生,也更好的體會到了文物背後的故事與艱辛。其實,這就是傳播故宮文化壹種非常具象的表現方式。
同樣,傳統陶瓷文化也需要這樣的方式。
陶瓷作為壹種器物,他原本僅具有儲存、擺放等功能,但隨著技藝的發展與內涵的植入,陶瓷則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外”價值。這些使用功能與“功能外”價值***同塑造了傳統陶瓷文化。
在日本,有壹家拉面店,叫做壹蘭拉面,他每壹只拉面碗的底部都會有壹個字,妳只有把面吃光把湯喝凈,才能看到這個藏在碗底的字樣。這就是壹種將器物與食物相連相接的方式,或許是碗增加了面的趣味,也或許是面助推了碗的出彩。總而言之,這是壹種非常成功的方式,她將食物與器具很自然的結合在壹起。
《紅樓夢》就很好的講述了我國古人對於器物與飲食的看法,黛玉飲酒時拿起的是烏銀梅花自斟壺 ,揀了壹只海棠凍石蕉葉杯。再看妙玉,她拿出兩只杯來。壹個旁邊有壹耳,杯上鐫著“瓟斝”三個隸字,後有壹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壹行小字。那壹只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點犀”。妙玉斟了壹喬皿與黛玉。仍將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綠玉鬥來斟與寶玉。
妳或許會覺得,古人喝個茶而已,何必那麽挑剔?
其實,自古至今,器物與食物本來就是壹體兩面,相符相成的。我們重視吃,但在我們骨子裏同樣也重視用具。
陶瓷作為重要的用具,他完全可以在供人使用中體現她的美感與價值。
不過,要細分受眾,這樣才能更好的推而廣之。像日本,就有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陶瓷,有田燒、伊萬裏燒、波佐見燒等等。受眾越清晰,陶瓷銷量就越走俏。
因此,我國傳統陶瓷文化若要走向復興,也要進壹步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拓寬她的外延,增加她的表現形式,細分她的受眾群體,這樣才能增加曝光,才能更好講述她所蘊含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