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文欽的商海裏撈出壹根“金稻草”
邱文欽壹邊承攬著自己的裝修工程,壹邊在四處尋找別的賺錢門路。1991年冬天,機遇終於光顧了誠實肯幹的他。
這壹年,邱文欽壹個在深圳市東園路開名片印刷店的老鄉因生意不景氣,欲將名片店轉讓出去,轉承費只要三四千元。經過壹番市場調查,邱文欽大膽地將這個名片店接手承包了下來,和店子壹起接過來的還有原來店裏的2名員工。
這是壹間只有7平方米的小店,壹臺破舊的手搖名片印刷機就是店裏全部的生產設備,但邱文欽卻是興奮異常,因為這是壹間屬於他自己的店子,第壹次做老板的他被創業的激情撩得激動難抑。?
店子所處位置不錯,然而生意卻不景氣,邱文欽認為主要是員工責任心不強、缺乏主動性造成的。於是他馬上制訂壹種激勵制度:規定員工每聯系印刷壹盒名片,就在原有工資的基礎上提成10%。此舉壹出,2名員工也壹改以前那種得過且過的工作態度,每天想方設法為店裏聯系業務、招攬生意,同時也為自己增加了收入。不久,邱文欽名片店的生意做活了。
但由於名片店裏機器設備老化,每天無論邱文欽怎麽緊張,最多也只能印制二三十盒名片,除去成本、房租和員工開支外,也就所剩無幾了。他想更換設備,來提高工作效率,但他壹打聽,更換壹臺新的名片印刷機器,差不多要上萬元,而邱文欽壹下子又拿不出這麽大壹筆錢,這使他又犯了愁。
壹次,壹位文具店的業務員來給他推銷名片紙,隨身的挎包裏還插著壹大包鋼筆、圓珠筆及其它文具。邱文欽看到這些東西眼前不禁壹亮,他想:自己可以壹邊印名片,壹邊賣文具,這樣兩不相誤,並且在名片店裏賣文具也挺配套的。說幹就幹,他利用自己精湛的木工手藝,在名片店的內墻壹側,做了個精致的文具售貨架,再裝上透明玻璃,壹個漂亮的售貨架立馬就成了。開始的時候,邱文欽只是在這名業務員手中購進壹些文具,零星搭配著賣,誰知到月終壹結賬,他竟然發覺,自己零零碎碎賣文具賺的錢,已經超過了每日辛辛苦苦做名片賺的錢!
邱文欽不禁驚呆了!他馬上意識到文具這個小行當裏蘊藏著巨大的利潤空間。但是讓壹個文盲去賣帶有強烈文化色彩的文具用品,能行嗎?邱文欽開始心裏也直打鼓,可他後來轉念壹想: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己認準了,就壹定義無返顧地走下去。再說自己雖說沒有文化,但可以請壹些高智商的人來給自己出謀劃策,以人之長,補己之短,相信是可以克服自身缺陷的。如此壹想,邱文欽的信心就更大了。
1991年正是深圳大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各樣的公司、寫字樓壹家接壹家地開。文化辦公用品的需求量很大,文具市場前景廣闊。經過這壹番仔細調查,更堅定了邱文欽挑戰自我的決心。
1992年初,他將手中僅有7000元錢全部拿出來,用來批發壹些新潮、適用的文具用品。此時,制作名片已退至副業,賣文具壹躍成了主業。不到1個月,邱文欽所進的文具被銷售壹空,賺的錢也是以前的好幾倍,邱文欽暗暗慶幸自己選準了路子。於是,他開始周而復始地進貨、銷貨,慢慢地熟悉了文具這個行業,店裏的貨也越進越齊全了。到了第4個月,手中已有了2萬多元存款的邱文欽為了擴大經營規模,他又將名片店隔壁的壹間10多個平方米的發廊轉租了下來,自己裝修壹新後,成了壹間文化用品專賣店。
天下原本沒有路,在荊棘叢生的地上踐踏的次數多了,腳下就有了壹條路。在商海裏反復篩淘,邱文欽終於找到了壹根足可以讓他發家致富、安身立命的“金稻草”。
又經過1年多的磨練,邱文欽的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資金積累逐漸增多,進貨渠道也越來越廣,並取得了韓國、日本等七、八家國外文化用品公司的代理權。加之他有深圳大企業做穩定的用戶。自然而然,他的業務量飛速上升,從此壹發而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