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錦昊
這壹事件被曝光後引發關註和熱議,多位網友聲討、人肉題名者,最終發現題名者竟然是個孩子。之後,來自南京的遊客父母主動聯絡媒體:我們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國關註此事的人們道歉!孩子父母表示,此事是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發生的,孩子也意識到了錯誤,懇請大家原諒。丁錦昊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埃及3000年文明史的浮雕上,自尊的網民決計要把到此壹遊四個字,刻到丁錦昊和他父母的心上。人們把丁錦昊對埃及文明的這次施暴,當成了外揚的家醜,惱羞壹怒,以謾罵、人肉等方式,要讓丁錦昊和他的家長壹起,為此付出代價。教育學家認為,每個未成年身上,都投射著父母親的影子,投射著成長環境的影子。所以,網民指責孩子的家教出了問題,可謂直指教育的要害。在輿論強大壓力下,丁錦昊的父母公開向社會致歉,希望給孩子壹個改正的機會。然而,已經沒有壹種機會,能夠抹去深刻在盧克索神廟浮雕上的到此壹遊。少年丁錦昊究竟會為自己的這次炫遊付出怎樣的責任,估計得由埃及的法律來認定。但很多自尊心強烈的網民,依然覺得無地自容。與國內旅遊景點到處可見的某某到此壹遊相比,與梁齊齊在故宮銅缸上刻的到此壹遊相比,與十多年前某位有著高級職稱的知識分子在敦煌壁畫上大言不慚的到此壹遊相比,把臉丟到埃及的丁錦昊,在許多人眼裏,已經傷害的不僅僅是世界的文明,還傷害了5000年文明中華的自尊。人們譴責對文物施暴的行為,往往會因為文物受傷害程度不同,而表現出程度不同的憤怒,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同樣的到此壹遊,因國內國外而持不同程度的態度,則會將對文明的敬重、對法律的敬畏,歸到了純粹的面子問題;丁錦昊的到此壹遊風波,便會容易從文明行為的探討與指責,誤入臉丟大了的感情偏執,繼而成為壹起以暴制暴的不文明事件。民族自尊感,不應因內外而有別。不把國內到此壹遊的炫遊醜態當作傷自尊的事,炫遊的鹹豬手就會走到哪伸到哪。批評丁錦昊別逾越底線丁錦昊到此壹遊事件經微博曝光後,有人扒出了這個孩子的家境細節,連他曾經就讀的南京市遊府西街小學官方網站,也被人黑了。進入網站,赫然跳出這樣壹個窗口丁錦昊到此壹遊。人肉搜索和黑學校網站都是不當的以暴易暴行為。首先,由於人肉搜索,諸多網友已經把所有在國外亂塗鴉者的口誅筆伐都集中到孩子壹個人身上。這涉嫌加大對孩子應有的批評。其次,兩個行為本身都是違法行為,前者侵犯了他人人格權,後者侵犯了網絡安全,甚至可能觸及刑律。最後,兩種行為都可能傷及無辜。近年來,人肉錯了對象,進行錯誤指責的事件比比皆是,而後者也使學校和無辜師生跟著受累。對於未成年的丁錦昊,人們應該采取壹種寬容的態度,不應讓過急過火的輿論壓力給孩子造成心理影響。但做父母的不應從中尋求寬容自己,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社會輿論,同樣不應逮住壹個丁錦昊,用更暴的力量,硬在這個未成年人的心上,在這個孩子父母的頭上,刺拉拉刻壹句到此壹遊來解氣去恨。這對法治的傷害、對人類文明的傷害,與丁錦昊刻在埃及神廟浮雕上的到此壹遊壹樣,甚至更加粗暴。不應用更暴的力量,硬在這個未成年人的心上,刺拉拉刻壹句到此壹遊來解氣去恨。刻到此壹遊有炫耀心理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認為,在名勝古跡上刻字留名的行為帶有炫耀心理。刻下"到此壹遊",首先是向世界表明了自我的存在,其次是想告知後來者,我先於妳。劉思敏說,遊客塗寫到此壹遊,是模仿《西遊記》中孫悟空在佛祖的手指上寫下"到此壹遊"的內容。《西遊記》的這個細節也是對人類心理的壹種總結。劉思敏說,好的文學作品會折射出人性,劇中孫悟空的行為也代表了部分國人的心理,炫耀的心理是人類***有的,但國家的文明程度越高,克制得越好,隱蔽得也越好。劉思敏說,壹些景點或公***場所設立的塗鴉墻,供遊客發揮想象力表現個性,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