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的《吶喊》表現的是什麽?
表現方式上卻極度誇張,展現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畫作裏的線條扭曲,與橋的粗壯挺直形成鮮明對比,蒙克將畫面中沈悶、焦慮並且孤獨的情感,表現到了壹種極致。
《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有四個版本,分別是:創作於1893年的第壹個版本,其作品作為蛋清木板畫;繪於1893年的第二個版本,該畫作為彩蠟木板畫;第三個版本,創作於1895年,為彩粉木板畫;第四個版本為蛋清木板油畫。
該畫作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壹個極其痛苦的表情。在當時蒙克的眼中,奧斯陸峽灣充滿著發抖的、血紅的幻覺,讓人感到恐懼,甚至有些惡心。在《吶喊》畫作中,蒙克所用的顏色雖然與自然顏色的真實性是壹致的。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19世紀90年代是歐洲新思潮盛行的時代,也是蒙克創作最輝煌的時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生命”組畫的構思、創作中,這時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時代感,他的藝術思想走向了成熟。
生命的脆弱,家庭的衰亡,孤獨、驚恐、絕望,長期困擾在蒙克的心裏,他承受了很多別人難以感受到的困苦,他要吶喊。
《吶喊》畫作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裏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壹天晚上,蒙克壹次和兩個朋友壹起沿著海邊便道散步。路的壹邊是城市,另壹邊是峽灣。
作者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壹邊眺望。日落時分,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壹樣。蒙克停靠在欄桿上,疲累難以言說。
朋友們繼續往前走,他落在了後面,他感到壹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作者仿佛可以聽到這壹尖叫的聲音。蒙克停在那裏因不安而顫抖著。這樣的恐怖與絕望,最終爆發為壹種孤獨可怕的生命的吶喊。
作者簡介: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20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出生於挪威,童年時,父母雙亡。1879年,蒙克在壹所工學院學習,但因患病而退學。1881年,考入奧斯陸皇家藝術與設計學院。1885年,前往巴黎。
1892年,蒙克接受邀請,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的畫展,他的繪畫作品成了苦澀的爭論對象,形成了具有他自己風格的綜合派原始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