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如何豐富中國文學的精神內涵與意義空間

如何豐富中國文學的精神內涵與意義空間

文學批評家謝有順的新著《文學的常道》最近出版了。所謂“常道”,指的是文學中亙古不變的生命意識、價值精神,是作家和批評家重新確立的文學價值觀、復活的道德心靈主張。

書中收錄了謝有順近些年來創作的壹批揭示文壇現狀、重審文學精神的批評文章和論文——從文學的身體學到詩歌的精神根據地,從消費社會的敘事處境到散文的寫作倫理,無不呈現出犀利的文學直覺與理論的深度探討。這本書可以視作壹位當代文化踐行者面對文學發出的生命理想與精神創造力的召喚。

《文學的常道》所收錄的文章,幾乎都與當代文學潮流緊密聯系在壹起。無論是對“先鋒小說的生存哲學”的探討還是凸顯“頌歌時代的寫作勇氣”,無論是思辨“小說的邏輯、情理和說服力”抑或對“小說誕生於‘孤獨的個人’”的重申,作者都在展現他的壹種鮮明的精神特質——對時下文學存在價值的拷問與反思。不論是論述文學身體學、寫作倫理抑或敘事權力,作者所思考的其實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精神傳統和未來走向。“五四”之後的中國文學,講求的是壹種脫離中國文化生命的事功,卻丟失了文學本應具備的根本立場,逐漸淪為政治的工具和語言的遊戲。超越文學書寫的經驗自我和自然實事,逼視文學的靈魂敘事,從而呼喚壹種出於生命、對應文化理想的不變的價值,便成為作者力圖追求的價值目標。

出於對“只是關涉國家、民族、社會和人倫”的現世文學可能造成的終極價值的匱乏的警惕,作者提出了融通古今的文學整體觀,以期彌合中國文學長期對文學靈魂與精神的忽略。所謂文學的整體觀,就是指“壹個作家的寫作不僅要有豐富的維度,它還必須和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傳統有著相通的脈搏和表情”。由於我們的文學長期停留在國家、民族、社會、政治等單壹的層面,導致作家的心靈向度的趨同、傳統精神價值的斷裂以及文學的物感化。作為矯正,作者認為扭轉文學創作與研究停滯不前的關鍵,在於實現文學由單維度向多維度推進的轉變,使中國文學重新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與意義空間。作者熟稔當代文學,理論武器犀利,思想鋒芒畢露,在揭示文學創作與研究的歷史性缺失時,不但沒有學理闡釋的枯燥乏味,反而展現出思想的魅力與理論的深度,將那些久被遮蔽的文學生命壹壹揭示。

人們面對同時代的現象與問題時,通常會陷入到思維判斷的兩極,或沈迷或批判,而少有能遠距離省察者。值得慶幸的是,謝有順並沒有陷入到思維的誤區,而是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以《文學身體學》壹文為例,作者從歷時性的角度審視了中國文化對身體的貶抑,對思想與身體的關系進行了新的考察,意識到“這樣壹個習焉不察的真相——“在壹個充滿強制的高度政治化的社會,才會要求文學寫作必須抽空身體和身體的細節”。但作者並不以此為滿足,在發掘出身體敘事的反抗意義的同時,他又敏銳地察覺出肉體烏托邦的話語威脅,對將身體簡化為肉體的思想傾向表示出了高度的警覺。事實證明,謝有順的擔憂並非沒有根據,近些年來不斷發展的身體敘事逐漸地走向了壹種新的身體專制,恰恰證明了其觀點的超前性與敏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