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二章 於塵世喧囂中,修清靜心
十二章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聾4,五味5令人口爽6,馳騁7畋獵8,令人心發狂9,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0。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11,故去彼取此。
註釋
1.五色:青、赤、黃、白、黑為五色,此指色彩多樣。
2.目盲:喻眼花繚亂。
3.五音:角、徵、宮、商、羽為五音,這裏指多種多 樣的音樂聲。
4.耳聾:比喻聽覺不靈。
5.五味:酸、苦、甘、辛、鹹,這裏指口感豐富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7.馳騁:維權奔走,喻縱情放蕩。
8.畋獵:打獵獲取動物。
9.心發狂:心放蕩而不可制止。
10.行妨:傷害操行。
11.為腹不為目:只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
今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使人聽覺不敏;飲食豐飫會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放蕩;稀有貨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陳鼓應教授對此章的解讀引人深思,引用如下:
陳老並非杞人憂天,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設沒有同步跟上,物欲的滿足成了很多人衡量生活品質的唯壹標準,人們越來越富有,靈性之泉卻越來越幹涸!
調查發現,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越低。人們被生活的洪流裹挾著,被朋友圈曬幸福的圖文刺激著,眼中五光十色,心中蠢蠢欲動,很難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到底什麽才是幸福的生活。
我愛好心理學,又願意傾聽,信任我的朋友也就願意向我倒倒心底的苦水,比如:我們隔壁那個炒房發財的周大姐,前兩天剛從歐州旅遊回來,跟人講話動不動人家國外如何如何,言談中間或還夾雜幾個英文單詞。唉,有錢真是好啊,就她那水平也可以在我面前秀英文,情何以堪啊。或者:我們初中班上成績倒數的女生因為嫁了土豪,天天朋友圈曬奢侈品,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啊!又比如:之前的同事壹年不到又換了部新車,我還開著現在這部三年前的小破車,好丟份.......
我們的這顆心,很容易受外界所擾,我們並不關心自己到底要什麽,我們更關心身邊的人有什麽,心中想的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如果比他們的多就更好了,至少吧,不能比別人差太多。
但是,妳眼中別人的生活,真是妳想要的幸福麽?妳願意同他們交換麽?
我很快又從這些朋友口中聽到了他們所羨慕的上述“幸福”人士的另壹面:周大姐是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人群,前段時間飲食沒控制好,突發胰腺炎,差點要了命。這位朋友壹改往常提到周大姐時壹臉的羨慕嫉妒恨,悻悻地說:還是健康最重要,身體沒了啥都沒了。/曬奢侈品的女生,老公常年夜不歸宿,能給他的只有錢,她常常半夜哭醒,有壹次實在痛苦得受不了,吞了半瓶安眠藥,幸好她兒子報了警,才及時洗胃沒有釀成悲劇。末了,講故事的那位朋友感嘆壹句:唉,要是我,寧可要壹份實在的溫暖。/那個換新車的同事,工作強度老大了,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上周焦慮發作去醫院住院了。朋友若有所思地說: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看看吧,我們痛苦著別人的幸福,而那些讓我們覺得痛苦的、得不到的所謂幸福,無非是各種能令感官愉悅的物質享受。僅僅從別人真實發生的痛苦中,我們才會猛然驚覺,也許我們曾經羨慕又求之不得的那些東西,並沒有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寧靜重要!如果我們能回到內在,修壹顆清靜心,懂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麽,守住壹份淡泊從容,也許就不那麽患得患失了。
知名學者嚴靈峰說:“腹易厭足,目好無窮”。意思是我們的肚子吃飽了,就不會想再吃東西,而我們的眼睛,卻是永不滿足的想看到更多更好的東西。如果我們任由我們的眼睛去不停地搜索各種聲色物欲和難得之貨,我們的心,就永遠靜不下來。所以修行人在打坐時,總是將眼睛輕輕的閉上,暫時關閉了外界五光十色的紛擾,才能更好的跟心靈對話。佛祖為悟道,也是拋棄了皇宮的壹切享樂,從苦行開始。老子深諳人性,為防世人偏離太遠,勸誡人們取法聖人,不受外物所擾,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林語堂解析本章時說:“腹”指內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覺世界。大多數心理的痛苦緣於與內在自我失去連接,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屏蔽外在的幹擾回到內在,否則人就如無根的浮萍,迷茫而無助,哪裏會有實實在在的幸福?老子提出的“為腹不為目”,即是強調內修,而不要耽溺於外在的物欲追求。
古今中外先賢哲人,對我們這個內在的精神世界,也是越來越重視了。哲學家西塞羅說:嚴肅的人的幸福,並不在於風流、娛樂與歡笑這種種輕佻的伴侶,而在於堅忍與剛毅。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他說:如果幸福在於肉體的快感,那麽就應當說,牛找到草料吃的時候,是幸福的。"他認為,人和牛以及其他動物不同,人是不會以肉體的快感、物質的享受為滿足的。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人們尊為“復聖”,可謂修得清靜心的典範。連孔子也連連稱贊:“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大概也只有心靈富足帶來的強大力量,才可以讓顏回安於如此簡陋的生活卻自得其樂吧?
觀察佛像時,心常被那種沈靜安寧慈悲殊勝的面相所觸動,有壹次仰視佛祖像,禁不住落下淚來,我並非佛教徒,那壹刻卻感受到了佛的大愛,也許只有證悟了生死、獲得大解脫的佛祖,才有如此殊勝的功力吧?
我們普通人,面對塵世喧囂,也許做不到心無掛礙,但仍然可以時時坐下來,輕閉雙眼,回到內在,修壹顆清靜心。
註:《道德經》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