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怎樣看中國
中國人到底從哪來:古中國人自他處東遷的歷史,其實明明地傳唱於詩經之中,請聽老祖宗們自己說。
有沒有可能中國人其實也是挪亞的子孫,就如同《聖經》所記,在洪水之後,語音遭到上帝的變亂,帶著高度的文明,從中東的兩河流域,也就是從西邊向東邊遷徙,壹直走,走到黃河流域。如果這個說法,因為種種歷史上的文獻與證據讓您開始覺得,他不再是壹個荒誕不驚的神話故事,那麽我們就可以回到“詩經”裏面,看壹看商朝的人和周朝的人他們自己怎麽樣傳唱他們的來歷,他們有沒有說到他們的老祖先是怎麽來的呢?從哪兒來的呢?有沒有經過這樣壹次大搬家來到黃河流域定居?對於那壹段艱辛的歷史,難道他們不會告訴他們的子子孫孫嗎?
“詩經”是周朝以前中國民間歌謠的總匯。如果《聖經》的故事是真實的,在他們遷徙的路上,很可能文字還沒有辦法被真正地發展出來。因此那壹些被傳唱下來的歌謠,往往就是最古老,最珍貴的歷史。手寫的文獻,妳今天寫下來,明天有另壹只手替您改掉。歌謠就不同,壹首大家都會唱的歌謠,尤其是關於老祖宗的歌謠啊,是不容易被輕易更改的。
古中原文明,是完全自發性的本土文化,還是壹群已具有高度文化的人,由外地遷來黃河流域定居所促成的文明?傳統的教育只支持前面的說法,《聖經》卻傾向第二個說法,因為《聖經》說所有的民族都是挪亞的後裔,在洪水之後語音遭到上帝變亂,就帶著相當高的科技與文明由中東兩河流域向四方開展,其中也包括上古中國的文明。
對這壹個問題有許多的考證方法,最直接了當的壹條路,是看看我們的老祖宗自己怎麽說。因為壹群文明人若是經過這樣浩大工程的遷徙,他們必會把這個長征的故事傳與子孫﹐中國人也不例外。然而在中國最早的古文獻中有這樣的記載嗎﹖有的。詩經是古中國各地傳唱文學的總匯,其中至少有四篇詩為我們提供了線索:“詩經-長發”“詩經-魯頌-閟宮” “詩經-綿” “詩經-篤公劉”
先說商朝的人,在“詩經”的最後,您可以找到“商頌”,“商頌”有壹篇叫做“長發”,是商朝人傳唱自己的起源,他是這樣說的:“浚哲維商、長發其祥”。這八個字是好話,講到我們商朝人的祖先呢,是怎麽樣的源源流長,怎麽樣的英明有智慧。接著他就講到歷史事實了。商人的祖先是什麽時候開始的呢?“洪水茫茫”從洪水淹沒這個時代開始的。那時候,“禹敷下土方” “外大國是疆”這兩句話怎麽解?妳單看字面的意思,妳能夠看得很清楚。“禹敷下土方”就是大禹從這個茫茫的洪水裏面下了地了。但是傳統的中國人因為沒有《聖經》可以對照,所以“禹敷下土方” “外大國是疆”被解釋成:分布安定四方,立定大國的疆界。不管是哪壹種的解釋,親愛的朋友,您都可以清清楚楚看見《聖經》《創世紀》“壹壹九事件”的影子。也就是我們從前在題目裏向您解釋過:洪水以後挪亞的子孫,出了方舟下了地因為語音遭到變亂,向四方分散,各按著他們的方言、宗族立國那壹段歷史。好,這是“商頌”。
再稍微往前翻幾頁,您會看見“魯頌”有壹篇叫做“閟宮”這裏邊,講到周朝的太王,開頭的時候是怎麽回事。“纘禹之緒、後稷之孫,實為太王”周朝的人從哪兒來的呢?是大禹的後裔,是後稷子孫。這個記載有兩個特別值得我們註意的地方。
其壹,禹和後稷被並排在壹塊,壹個是出洪水做王的或是掌權的;壹個是出洪水種田的。這兩個身份正和《聖經》裏挪亞的身份相吻合。
其二,還有呢,商朝的人說自己是大禹的後裔,周朝的人也說自己是大禹的後裔。如果這個出洪水的大禹就是那壹位出洪水的挪亞,那麽他被尊稱為商、周兩個民族***同的祖先是壹件沒有可爭議的歷史事實。
接下去“詩經”說:“居岐之陽、實始翦商”。什麽意思呢?這個周朝的祖先啊,被稱為周朝太王這壹位啊,直到他遷居到岐山的南面,才開始討伐商朝的人。
您聽見了嗎?這裏暗暗地告訴我們:周朝的祖先是外地搬過來的。那親愛的朋友妳可能要問了:他們是怎麽樣搬到岐山的南面?又是從什麽地方搬來的呢?這就得到“詩經”的另外壹篇去找了。那壹篇詩很有意思,題目只有壹個字叫做“綿”他說:
“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說到周朝的人啊,好像瓜棚上接的瓜壹樣,綿綿不絕。
“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這是壹個反過來的句子,妳看“古公”這兩個字就知道了,老祖宗的意思了。“亶父”有人說就是太王的名字,是真是假不知道。總之他們是我們的老祖宗。“自土沮漆”據說呢“土(音杜)、沮、漆”都是河流的名字,從壹條河遷到另壹條河,最後來到漆水流域,今天的陜西境內,這個您應該知道。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最後四個字您聽得懂,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建造家室,他剛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怎麽樣呢?“陶復陶穴”挖土挖洞,在洞裏頭住。親愛的朋友妳也要曉得啊,不要以為人家住在洞裏就沒有文化,要是他是照著《聖經》說的從西邊搬過來,那剛來到這個地方,妳不住洞裏住哪裏呢?底下他說得更清楚: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古公亶父”,我們的老祖先啊,壹大清早就騎著馬順著河邊,從西方開始走。“水滸傳”裏面“水滸”這兩個字就是沖這裏出來的。水邊河邊叫做“水滸”。“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從西邊開始,沿著河壹路走過來,壹直走走到岐山底下。岐山也是在今天的陜西境內。
“爰及姜女、聿來胥予”他為什麽到這個地方來呢?因為他和他的妻子,您看“姜女”這兩個字,大概知道是西邊放養民族的女兒,要想找壹個可以居住的地方。找到什麽地方呢?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他們看到岐山底下,漆水旁邊,這壹塊後來被稱為“周”的平原,那真是美好啊,那個地方的苦菜吃起來也是甜的。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們決定在那兒建立家室了。
“自西徂東、周爰執事”那是後從西方到東方來的人,都在這壹塊平原上,這樣定居了下來。
您說當時,除了“古公亶父”這壹批人還有別的人也和他們壹起搬來嗎?有的。另外有壹篇叫做“篤公劉”的詩經,也是周朝人自己說怎麽樣從西邊搬過來的原始。這個“篤公劉”和“古公亶父”又是什麽關系呢?沒有交代。但是從這篇詩裏面妳知道,這個姓劉的也是中國人最早的祖先之壹,和“古公亶父”壹樣。他說:
“篤公劉”,“篤”是什麽意思?又忠厚又老實的意思。我們那壹位又忠厚又老實的劉先生,
“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幹戈戚揚,爰方啟行。”您可能聽不懂,但是妳有壹個大致的印象,這個被稱為“篤公劉”的人,怎麽樣呢?他在原來的地方啊住不下去了,就把所有的倉庫財產清理了壹遍,包成大包小包,帶了幹糧帶了弓箭,做好了遠行的準備開始上路了。他走了多遠呢?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他經過了上百的河流啊,最後看到了壹塊寬闊的平原。
“乃陟南岡、乃覯於京,京師之野、於時處處。”他就爬到平原南邊的山上,去看這壹塊地,這塊地啊實在是好,於是他就決定定居下來。
“篤公劉,既溥且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他四處地去看,見這塊地又寬又長,他又花了相當的時間來觀察這地,看他的陽光,看他的河流,看他的平原。
“度其隰原,徹田為糧”他整治耕地生產糧食。
“豳居允荒”這壹塊沒有人,又廣大的地實在是合適我們來居住的。
“篤公劉,於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 他渡過渭水去拿了些好修造房屋的石頭,最後就在豳(音賓)山和渭水這塊地上蓋起房子,定居下來。
詩經並沒有交待亶父和公劉之間的關系,這顯然是兩批東來的人,帶著他們已有的文明,在關中平原壹帶定居。剛才的“古公亶父”是在岐山和漆水,這個“篤公劉”呢,在豳山和渭水。這兩個地方應該都是今天的關中平原壹代。(岐山、漆水、渭水妳可能早就知道了,“豳(音賓)”山這個字,值得您學壹學,因為是中國老祖先遷到黃河流域第壹個定居的地方之壹,這個字怎麽寫呢?“山”字裏邊寫兩只小豬,左邊壹只,右邊壹只,是因為這個山裏邊有野豬?還是因為山的形狀長得像兩頭小豬?那我們就不知道了。)
總之,親愛的朋友,說到這裏您應該有壹個印象,我問您當他們來到這塊地的時候,他們知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知道。他們是不是壹群有高度文明的人?是。這壹塊地上有沒有別人居住?沒有。有沒有提到和別人打仗的事情?需要用刀用槍把這塊地搶下來?完全沒有。他們可以很從容地觀察、測量這塊地。為什麽?因為洪水以後,那個廣大的新世界啊,還沒有人居住。 神藉著《創世紀》十壹章九節那個“壹壹九事件”變亂了他們的語音,使他們往四方分散,各按各的方言、宗族來立國。我們中國的老祖先就是這樣來到了黃河流域。另外,起初的時候,商朝人會壹再遷都,就表示不單他們的人口幅員都有限,他們對於那個常常改道的黃河地勢也尚不熟悉啊。
好了,親愛的朋友講到這裏,我想我們說得夠多了。這是我們老祖宗“自西徂東”從西邊到東邊來所做的自我陳述。人若是對於《聖經》裏邊挪亞子孫向四方分散的這個事件沒有認識,或者是不相信,那麽妳對於中國古代“詩經”裏面所記載老祖先從西邊騎著馬沿著河壹直走到周的平原,這壹些的故事啊,簡直就不知道怎麽個解釋法。而這些詩經裏的優美的記載,已經把他們遷居的情節火生活現地畫在妳的眼前。親愛的朋友啊!面對這些活生生的記錄,您做何感想呢?
人若不信《聖經》民族四散的記載,面對這些老祖宗親口述說、詩經所傳下來的優美史詩,當作何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