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之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深知雄強之道,卻能安處柔弱之位,做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就能常德不離身,回歸嬰兒般純潔的狀態。深知清明之德,卻能安處幽昧之地,做天下的榜樣;做天下的榜樣,就能長葆美德而無過失,回歸宇宙之原始狀態。深知榮耀之理,卻能安處卑屈之地,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常德完足,返樸歸真。真樸的狀態分散就成為具體的物,聖人依循這壹原則,就能領袖群倫。因此,大手筆的制作,是不需要可以雕琢和損害原材料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政治動蕩、社會混亂、紛紜擾攘。針對這種社會現實,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的處世原則,並主張用這個原則去從事政治活動,參與社會生活。
守雌,含有持靜、處後、守柔之意,又有內收、凝斂、含藏之意。守雌不是退縮或者逃避,而是提醒人們以柔弱、退守之道,來保身處世、治國安民。守雌與知雄相輔相成,先對雄的壹面透徹了解,然後居於雌的地位。
本章中的“樸”、“嬰兒”兩個名詞,代表著老子的壹些基本觀念。“樸”字,壹般可以解釋為素樸、純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嬰兒”,是“樸”的形象解說,只有嬰兒才不被時速的功利寵辱所困擾,好像未知啼笑壹般,無私無欲,淳樸無邪。
老子主張“復歸”,明確反對用仁、義、禮、智、信等清規戒律束縛人、塑造人,反對用這些說教扭曲人的本性,提倡讓人民返回到自然素樸狀態,即“返樸歸真”。
守雌、守黑、守辱,類似的說法還有守拙、安貧、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等。
不過,老子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而是為天下溪,為天下式,為天下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虛懷若谷、從零開始、謙恭納士、從善如流、宰相肚裏能撐船、退壹步天高地闊等等。
值得深思的是,最反對用智謀取天下的老子,其所提倡的知白守黑、知榮守辱,卻成為最大、最深、最神奇的計謀。而白與黑相對照而存在,知黑守白或知黑求白的最後結果與知白守黑,與謙卑、忍耐、沈默、善良相通,也就不足為奇了。
關於“大制不割”,有兩種解釋。壹種是說要采取因勢利導的管理方式,不要勉強;壹種是說完善的政治不會割裂。
老子“知”與“守”的表述意味深長,分離了知與行的底線,又論述了知與行的互補互通的可能,能讓人更聰明、更耐心、更沈穩、更遠視。
本文內容來源於《道德經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