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華晨宇版《我的滑板鞋2016》
/p/23482041?group_id=778974667087024128
《我的滑板鞋》:從神曲到神曲
鄧柯
4 個月前
這年頭好歌雖然不多但也不能算少,但能從蜜汁尷尬的「神曲」脫胎換骨變成壹首真正(堪稱)神(來之作的歌)曲的卻寥寥無幾。壹周前,華晨宇在《天籟之戰》上把壹首雜糅了搞笑、尷尬、迷茫與無厘頭的神曲《我的滑板鞋》,重新創作成了「神曲」——這麽好的案例怎麽能錯過?果斷分析之。
雖然決定壹首歌的水準的要素有很多,比如歌手的演唱、樂手的演奏、編曲、後期制作,以及,還有很多要素如MV、文案、宣傳……等,也會影響到歌曲的口碑。但壹首歌最核心的要素,還是它的詞與曲——它們塑造了歌曲的靈魂。所以今天我們就從歌曲寫作的角度,來看看這首《我的滑板鞋》是怎樣從神曲,變成神曲的。
先來看龐麥郎的原版。上譜:
大概結構是:4/4 拍,四拍壹小節,每小節壹句,每六句構成壹段
從譜面上看,龐的版本問題在於:
樂句形態淩亂,無法提煉出壹個比較核心的節奏型,句內的切分點(對應著語氣重點)常常遊移,或者消失。句長和樂句位置也未統壹,例如第壹段中,第126句是正拍強起(句首音為本小節第壹拍),而第345句則是反拍弱起(句首為前壹小節的第四拍半)。但到了第三段,第12346句都是正拍強起,唯獨第5句是反拍弱起。毫無規律可尋。
樂句的淩亂導致了樂段內缺乏對仗感:要知道對仗是歌曲最基本的形態。通常而言,四句段不論是文字還是旋律,都需要形成壹兩對的對仗,常見的有壹三句對仗 & 二四句對仗,或者是壹二句對仗 & 三四句對仗,也有壹二三句對仗(或者視為排比)。而龐版中並未形成足夠的樂句對仗,因為句型在不停變化。
壹個嚴重的問題在於龐版采用的基本形態是:六句段,這本身就不是常用結構。流行歌曲 99% 都以四句段為基礎展開。六句段有時會作為 Pre-Chorus 或者橋段靈活使用,豐富壹下歌曲的段落感。而像龐麥郎這樣從頭到位都是規整的六句段會使得歌曲展開方式很不流暢。而龐之所以使用六句段並不是因為他覺得這個結構有什麽特別的效果,只是因為這個編曲所使用的 Loop 是六句段(和聲是:I - V - VIm - IIIm - IV - V),而這其實給歌曲帶來了很多問題(後面會展開)。
在樂段層面還存在的壹個重要問題是:這歌沒有明顯的主副歌段——各個段落並沒有形成明顯的差距,而聽起來都感覺差不多則會導致整個歌曲聽起來像流水帳壹樣缺乏變化,僅僅是到了中段點題句「我的滑板鞋 時尚時尚最時尚」才隱約感覺到有了點兒高潮(而且馬上就又過去了),到了尾段不停反復的「摩擦」才意識到了歌曲快結束了。
歌詞行文上也有很多問題。只提最明顯的壹個:分段錯誤。歌曲第四段的六句歌詞為:
我的滑板鞋時尚時尚最時尚
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
摩擦 摩擦
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
月光下我看到自己的身影
有時很遠有時很近
其中壹到四句明顯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正在抒發感情(同時點了題),但第五句突然又開始了另壹段不相幹的描寫。不論是散文、詩歌還是流行歌,描寫任何事物,都是為了升華出人的感情 which is 藝術作品的表達核心。所以即便是在歌曲的抒情高潮段後又進入了描寫敘述段,那也是在壹個「敘事 - 抒情」循環結束後開啟的另外壹個子段落,絕對不會在情感正熱烈時突然切換到毫無關聯的細節描寫。而回到龐版的《滑板鞋》,第四段段尾的這兩句「月光下我看到自己的身影
有時很遠有時很近」和第五段段首的「感到壹種力量驅使我的腳步 有了滑板鞋天黑都不怕」連結更緊密,這四句天然形成了壹個段落,而龐把它們切分到了兩個相鄰的不同段落。唯壹的解釋只有削足適履——他把壹大段文字不經調整地以六句為單位切分成段,而為什麽是六句壹段?是因為伴奏 Loop 是六小節壹循環。
以上這些問題,任意壹個都會給歌曲表達造成較大障礙。當然不排除某些高手劍走偏鋒,在壹兩個要素上不按套路出牌,但他們會把其他要素完成得無懈可擊滴水不漏,不會像龐麥郎這樣在歌曲基本結構上就出現這麽多傷的。(哎呀寫到這裏我自己都煩躁了因為分析了他那麽多無厘頭的錯誤搞得我這壹段文字寫得也是亂七八糟的——)
而回到華晨宇的版本,結論可以概括得很簡單:他把剛才列出來的問題全都解決了。先上譜子:
重要的改動有:
歌曲的基本結構調整成了四句段。由多個四句段不斷疊加擴展形成整個歌曲,非常規整。刪減了不必要的句子(如「似爪牙」、「我給自己打著節拍」),使文字更幹練。
樂句的形態進行了大幅調整,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為基本形態,通過夾雜的八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實現變化。統壹了段內樂句的起始點,壹個樂段內的四句全部調整成正拍或者全部調整為反拍。
設置了壹個旋律演唱段「壹步兩步 摩擦」,且此段旋律主要由八分音符構成,和說唱段落形成對比。全曲另壹個橋段「摩擦摩擦摩擦摩」(第33小節)設置了大切分和整曲中最長的休止(四分之三拍),制造出了另壹個高潮點。而這兩種段落使得整個歌曲的段落之間的對比顯得更為明顯,情緒推進力更強。
那麽,我們再來梳理壹下華晨宇版《滑板鞋》的結構(標記了小節,建議比對譜子閱讀,同時播放著音頻效果更好):
1-4小節
有些事我都已忘記
但我現在還記得在壹個晚上
我的母親問我今天怎麽不開心
我說在我的想象中有壹雙滑板鞋
與眾不同最時尚跳舞肯定棒
5-8小節
整個城市找遍所有的街都沒有
她說將來會找到的
時間會給我答案
星期天我再次尋找依然沒有發現
壹個月後我去了第二個城市
這裏的人們稱它為魅力之都
「交代背景:我對滑板鞋的渴求,和不可得」
9-12小節
時間過的很快夜幕就要降臨
我想我必須要離開
當我正要走時
我看到了壹家專賣店
那就是我要的滑板鞋
那就是我要的滑板鞋
「我找到了我的滑板鞋」
13-16小節
我的滑板鞋時尚時尚最時尚
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
摩擦 摩擦 摩
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 摩擦
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
「我享受著穿著滑板鞋的摩擦感」
17-24小節
壹步兩步摩擦
壹步壹步似魔鬼的步伐
在這光滑的地上我摩擦
壹步兩步摩擦
壹步壹步似魔鬼的步伐
在這光滑的地上我摩擦
「穿著滑板鞋壹步壹步摩擦,我高興得唱了起來」
25-28小節
月光下我看到自己的身影
有時很遠有時很近
感到壹種力量驅使我的腳步
有了滑板鞋天黑都不怕
有了滑板鞋天黑都不怕
「我孤獨地在月光下跳舞,但滑板鞋給了我勇氣讓我不再害怕黑夜」
29-32小節
這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時刻
我要完成我最喜歡的舞蹈
在這美麗的月光下
在這美麗的街道上
我告訴自己這是真的這不是夢
我告訴自己這是真的這不是夢
「我盡情享受著此時此刻的美好,但我不知道它是否真實」
33-36小節
摩擦 摩擦 摩擦 摩
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 摩擦
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 摩擦
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
「……」
(爾後就是段落的反復了,略過)
有沒有感覺結構更清晰、更有層次了?
因為華晨宇把原曲粉碎成了素材,然後重新寫了壹遍啊。
寫出了布局合理、結構清晰、表達流暢的曲子之後,再按部就班地進行編曲、配器、演唱,最終形成了我們聽到的成品。後面那些環節當然也重要,但「化腐朽為神奇」的關鍵過程,確實是發生在作曲部分呢。
————
那麽我們該如何評價這兩版《我的滑板鞋》和它們的創作者呢?
對於龐麥郎而言,他創作的歌詞確實有閃光點,能夠擊中聽眾,引發壹定的***鳴。但在音樂層面,他是個徹底的樂盲——他毫無節奏感,以至於在《我的滑板鞋》走紅後他從未在任何場合像原曲那樣完成過此曲的演唱。
事實上,這首《滑板鞋》的旋律基本是由另壹位編曲,用龐麥郎錄制的音頻小樣重新剪輯切片後拼貼出來的(還有他的《摩的大飆客》和《西班牙的牛》都是由音頻應用上的網友如此制作而成)。即便不去考證那些網友的言論真實與否,單憑歌曲本身也能發現很多痕跡:比如第13小節「壹個月後我去了第二個城市」這句中,「去」字和「了」字是重合的,但在歌手上傳的歌詞文本裏,它們還是單獨存在著的;還比如歌曲前段各個音節還能卡準到節拍上,到了歌曲後段錯位越來越明顯——應該是義務編曲的網友貼累了。從這個角度上看,龐麥郎甚至都不能算作這首歌的作曲,至少不能算作唯壹的作曲者。
好素材能打磨出好作品,但好素材不等於好作品。龐麥郎發現了好素材,但沒寫出好作品。
而華晨宇,則是那個把壹首有閃光點但更有壹大堆硬傷的殘次品,粉碎回爐,重塑成了壹首好作品的人。比寫出這首好作品更寶貴的,是他從殘次品中發現美感的感知力,以及去粗取精使其脫胎換骨的創造力。而觀察創作者面對素材和半成品如何進行創作,則是提升我們感知力和創造力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我的滑板鞋》這個改編案例的價值所在)。
————
本不想破壞文章的完整性,可是有些話實在想說。前些日子沒怎麽花時間玩知乎,音樂話題裏怎麽多了這麽壹幫自以為是的樂盲?又是批我「不懂如何分析說唱」,又是說我「文章漏洞百出」的,那說唱到底該怎麽分析啊?我的文章漏洞在哪兒啊?您倒是指點壹二啊?不會又是那套「懂的人自然懂」吧?哈哈。
再說了,壹首歌妳覺得好不好聽,和壹首歌寫得好不好,完全是兩回事啊,這種常識還需要再壹遍遍地強調嗎?我基於兩首歌的節奏形態、段落結構寫了壹大篇對比分析,妳自己覺得不好聽然後甩下句「軟文」就跑了——文不對題凸顯了蠢,惡意揣測體現了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