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天安門簡介壹百字以內

天安門簡介壹百字以內

天安門位於北京市區中心,原是明、清兩朝正門,明永樂十八年建成,清順治八年改建為如今樣式,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歷史沿革

元朝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元大都從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興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歷時18年。大都城從裏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

明朝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明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燕王朱棣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皇帝在外時的行都)。就位後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征召全國各地能工巧匠,開始大規模重建北京城。其時,江蘇省蘇州府吳縣香山人蒯祥奉命設計建造皇宮,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承天門。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為壹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時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故命名承天門。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頒詔正式遷都北京。

明天順元年(1456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焚毀。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由蒯祥設計並領銜重建了承天門。此次重建後的承天門,只是由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形制上由原來的牌坊式改建成宮殿式。承天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是當時北京城裏最大、最高的壹座門樓。本次重修,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占京城再次被毀。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門。

清朝

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並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康熙年間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並炮轟天安門。

建國以後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壹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壹致決定:整修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當時的北平市政府動員全市人民對市區進行壹次徹底的大清理,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國誕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舉行盛大的開國大典。[7]毛澤東率領黨、政、軍和各民主黨派、群眾團體的負責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和國成立。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壹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這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近260年以來第壹次大規模的修繕工程。

1956年,對城樓東北翼角及劈裂、脫樣的角梁進行了翻修,接長了城臺欄桿扶手。為確保天安門的絕對安全,1957年8月至9月,有關部門在對天安門城樓進行防雷工程全面檢查的基礎上,在頂部安裝了避雷設施。

1966年4月,邢臺地震發生地震後,政府組織力量對城樓內的五架梁、西山花踏腳木、草架柱進行了加固,將部分傾斜的梁柱等構件進行了拉結,並增加了鐵箍。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為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幾百年來積存下的種種問題和不安全隱患,國務院和北京市委決定將舊城樓拆除,按原規模和建築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實際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厘米。此次重建將原勾頭滴水瓦頭的龍紋改為葵花紋,將原大點金旋子彩畫改為金龍和璽彩畫,枋心繪西番蓮,且將大木改造。

1980年,又壹次大修,按9度抗震能力設計施工。

1984年,有關技術部門對城樓防雷設施進行了重點檢查和遙測,增加了防雷引下線。

1988年,城樓開始對公眾開放。

1991年,天安門城樓上裝置了238組立面泛光照明設備。

1992年,為迎接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又在城樓上安裝了14道光芒四射燈。

1994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和國成立45周年,對天安門及兩側紅宮墻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粉刷,新式大紅燈籠取代了舊燈籠,更換了城樓地毯和大廳內壁畫,廳內的紅漆木柱、菱花格窗也全部進行了油飾。

2009年,天安門城樓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展開修繕。此次天安門城樓修繕工程將主要以對梁柱、屋頂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繪為主。

2011年國慶節前,天安門進行每年例行圍擋施工,通過施工,工人還將檢查天安門城樓主體部分是否有開裂、漏水等情況,然後進行修補。此外,還將對天安門城樓、東西紅墻等進行外墻粉刷。

2012年,為迎接國慶節和黨的“十八大”的召開,天安門城樓紅墻將被重新粉刷。

2013年5月2日至6月6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對天安門城樓實施“琉璃瓦屋面除草、清壟維護保養工程”施工。院內地面將進行鋪裝改造,解決地面防滑和破損問題。

2018年6月12日,從天安門地區管委會獲悉,天安門城樓及城臺修繕方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準,將於2018年6月15日正式開工。預計2019年4月底恢復對外開放,5月底全部完工。

參考資料:

天安門 (北京故宮城門、中國國家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