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沒有壹種酒杯?裝滿酒後客人喝酒時杯子裏的酒永遠不會變少?
許多讀者看到這裏,認為校易搜是在說醉話。事實上,校易搜是個滴酒不沾的人,說話也很清楚。
李白曾寫過這樣壹首詩:鸕鶿勺,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壹日三百杯!明朝的劉冰也寫過荊門賦,裏面有壹個紅色的鸕鶿勺和壹個綠色的鸚鵡杯。這句話。
在李白和劉冰的詩中,有壹個鸚鵡螺杯。在歷史記載中,鸚鵡螺杯是那種永遠喝不完的酒杯。
有讀者說,先不提劉冰,具體說李白,李白是李達白話,白發三千丈;神仙撫摩我頂,結發授仙;飛落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些詩句不都是沒有影子的東西嗎?
但唐詩中描寫的壹些對象,看似不合理,其實是存在的。如白居易詩繚綾中恣意寫道:“應如天臺山明月前四十五尺瀑泉,文章妙,白花花霜滿地。”
斜紋是壹種服裝。怎麽會像煙、月、水、霜呢?但是,馬王堆出土了辛追夫人的素紗衣裳之後,當代人知道,在世界上最輕、最通透、最優雅的衣裳面前,白居易的詩是不能用太多來形容的。
無論是考古學家還是古代文學家,都有壹個強烈的願望,那就是,有幸在古墓中出土壹只鸚鵡螺杯,讓大家了解“常飲常飲”的秘密。
這個機會終於在1965年等到了。南京有壹座象山,象山下有很多古墓。為了避免盜墓賊的迫害,南京的文物部門組織人力對這些古墓進行了保護性發掘。
在這些古墓中,出土的最有價值的文物是王行芝夫婦的墓。根據他們的墓誌銘,王行芝原是瑯琊縣臨猗鄉南仁裏人。東晉中下層官員,死於鹹康六年十月十八日。
王行芝墓出土了壹批金代文物,其中兩件值得壹提,壹件是王行芝夫婦的墓誌銘。有人稱墓誌銘上的書法為:剛健剛健,端莊典雅。這支筆挺拔,精神溫和,表現了古拙。
這壹墓誌銘也成為中國書法界研究金代書法的絕佳樣本。
接下來是本文的重點,是壹個破碎的海螺。這個海螺已經斷了壹半,露出了海螺末端壹個又壹個的空腔。在非沿海城市南京的古墓中發現海螺是不尋常的。更不尋常的是,海螺的外殼上嵌有完整光滑的銅邊。這個海螺器皿是什麽做的?當時在場的所有古代文物專家都大惑不解。
壹個人不懂,不代表南京各路專家不懂。南京博物院隨後召開了“諸葛亮”會議。南京海洋生物學家、著名作家、文史專家、考古學家齊聚南京博物館,大家暢所欲言,為的就是搞清楚這個海螺的具體用途。
歷史專家說:這個海螺應該是壹種樂器。法輪和蝸牛都是樂器。沒有海螺這個樂器還能做什麽?
考古學家說:這個海螺是裝東西的容器嗎?
而作家說:我覺得這個海螺後面有很多文章.
最後,海洋生物學家站起來說話了。他告訴大家,這個海螺不壹般。它的名字叫鸚鵡螺,原產於印度洋的珊瑚礁水域。這只海螺死後,螺身並不下沈,而是浮在海面上。鸚鵡螺的殼很漂亮。它是古代沿海地區貴族的展示品。它奇妙的形狀,美麗的顏色和獨特的紋理都有壹個耀眼的財富。海洋生物學家的話剛落地,壹個作家站了起來。他興奮地說,難道是傳說中的鸚鵡螺杯?
專家查資料,找書籍,去偽存真,最後壹致認為這個海螺就是傳說中的鸚鵡螺杯。
其實鸚鵡螺杯不喝酒的秘密並不是壹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鸚鵡螺體積巨大,可以裝幾斤白酒。所以,少量白酒很難喝完。最讓人感到神秘的是,鸚鵡螺的殼上有30多個自然分裂的空腔,但它們都有相互連通的小孔。雖然可以灌酒,但不能壹口喝完。妳需要慢慢喝。因此,我們有“永不落幕”酒杯的美譽。
鸚鵡杯秘密的揭開,無異於去了考古界的壹塊心病。其實從這個進口產品上,我們也看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壹個國家要想強大,就必須與世界進行貿易,不僅要通過陸路,還要通過海路。這樣才能交換需要的商品,吸收財富,快速發展,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