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美國女性為何走上了戰場
二戰中,美國女性為何走上了戰場
壹、特殊的歷史原因,是美國女性走入戰場的契機
在中國古代,有壹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木蘭從軍。
花木蘭從軍的故事,出自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集》,講述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裏面有這樣幾句話,“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花木蘭在天子征兵時,因家裏男丁稀少,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女人上戰場總是有特殊的原因,正如美國女性走入戰場,也是歷史的選擇。
隨著德國閃電襲擊波蘭,席卷歐洲,美國漸漸感覺中立國的立場已經保不住了,隨著比利時、法國的淪陷,美國國內的情緒開始搖擺起來,他們擔心下壹個淪陷的就是自己。
在這種擔憂之下,美國開始積極準備武器以及人員配備,他們深知戰爭壹旦打響,人員就將緊缺。於是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成立了壹個女子為主的軍團,這個軍團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補充後方的軍事力量,並不直接參與戰鬥。
美國女性雖然擁有了參加戰爭的權利,但是並不表示可以和男人們壹樣,深入壹線戰場,與敵人進行直面的鬥爭。
美國女性從軍的歷史由來已久,從獨立戰爭、美國內戰、第壹次世界大戰,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身影,但是大規模參與到戰爭中,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槍聲打響之時。
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停止爭端後,羅斯福總統帶領美國民眾走出了經濟的大蕭條時代,與此同時,德國的軍國主義思想日益膨脹。美國本來想等待歐洲各國的爭端紛起,從而坐享漁人之利,可是世界都在變化,怎麽能容許有其他人獨善其身呢?
由於世界格局的變化,美國政府不得不把女性正式編入正規的戰鬥序列。而日本偷襲珍珠港,更是把美國強行拉入二戰的深淵。
美國女性能走上戰場,並不是壹個偶然,是時代賦予了她們更多的東西,當男人們紛紛馳騁疆場之時,女性也用自己特有的柔情與耐心,服務於後方。
殘酷的戰爭席卷了美國,每壹個人都不能逃出戰爭的陰影。
戰爭是什麽?絕對不僅僅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酷與帥,戰爭是用鮮血換來的。正如前蘇聯元帥朱可夫說:“戰爭,對於下層軍官和士兵來說,就是壹部巨大的絞肉機。”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國內的復仇情緒被點燃。羅斯福總統的宣戰協議得到了美國國會的多數贊成,凡是精壯男子都紛紛應征入伍,美國工廠壹度陷入癱瘓。在勞動力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女性接替男人的工作,走進了工廠,作為國家的後備力量。
而更多的是女性積極的參與戰爭,在這個全民皆戰的時代,誰又能獨善其身?
二、壹波三折的“陸軍婦女輔助隊”,是美國女性獨立思想的開端
和多數國家壹樣,美國女性在二戰之前,也是以家庭為主,沒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挪威戲劇家易蔔生在《玩偶之家》中,有壹段關於女主娜拉勇敢出走的情節,這好像是女性獨立的壹個宣言,但是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中這樣評價娜拉的結局,“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女性獨立並不是壹蹴而就的事情,在二戰之前,甚至是在美國的南北獨立戰爭時,美國的傳統價值觀念還深深影響著女性們的獨立,不要說與男性並肩作戰了,走出家庭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因為戰爭的爆發,美國國內的人力資源緊缺,女性也從家庭融入了社會,走上了戰場。
馬歇爾將軍最早提出了壹份建立婦女軍團的提議,但是在軍隊中女性是不會得到與男性壹樣的軍事地位,而是從事壹些後勤保障的工作,但是這個提議沒有得到重視,被暫時擱置起來。
隨著戰爭的不斷推進,來自馬薩諸塞州的國會議員羅傑斯提出,女性應該走上戰場,而且應該享有與男性壹樣的軍事地位,於是她再壹次向國會提出創建婦女軍團的計劃。
這壹計劃在美國國內掀起了壹場女性獨立的波浪,首先這受到了來自陸軍部的反對,他們否定了羅傑斯的提議,認為女性不該享有與男性同等的軍事地位,而女性在戰爭中只會添亂。
其次天主教教會的反對聲音最為激烈,他們認為女性參軍是對家庭與教會的威脅,是壹個違反傳統的行為,特別是那些單純的女性,走入男人們的世界,會受到威脅與誘惑。
女性參與戰爭就不能保障家庭瑣事的正常,這也遭到了美國男性團體的反對,特別是有家庭的男性們,更是提出,如果女性走進戰場,家庭中洗衣、做飯的事情將交給誰來處理。
這些爭論不休,壹直沒有停止過,到最後甚至不了了之。
直到1941年爆發了珍珠港事件,馬歇爾將軍再壹次向國會提出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這壹次建立婦女軍團的事情就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又經過了壹番爭論之後,終於在1942年3月,此事才壹錘定音,5月12日,此法案經過總統羅斯福授意,正式有效。
雖然法案通過了,但是婦女輔助軍團並不具有與男性壹樣的軍事地位,只是獲得了參與戰爭的資格,這也是女性獨立的第壹個轉折點。
事物總是會發展變化的,哲學界普遍認為沒有什麽事物會壹成不變,當然包括美國婦女輔助隊的事情,壹開始並沒有與男性壹樣的軍事地位,可是隨著戰爭的深入,壹切都被改變了。
女性沒有軍事地位也導致了管理上的缺陷,因為沒有有效的制度來約束她們,壹旦犯了錯誤也只能以遣送,或者開除來懲罰。
針對這種情況,1943年1月,又迎來了壹次改革,經過長達6個月的激烈辯論,1947年3月,婦女輔助隊正式去除輔助二字,變成了陸軍婦女隊,這也正式宣示了女性在軍事上的正式地位,與男性享有壹樣的權利,包括薪資、待遇以及戰後安置,當然也有軍隊紀律。
三、戰爭讓女人走開,不過是壹個偏見,在戰爭中,女性的作用不可小覷
在戰爭中,由於女性的柔弱,往往會被視為累贅,所以麥克斯科裏上校說,“我們面臨的是戰爭,戰爭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只會添亂”。
這是壹種極大的偏見,事實上,美國女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當男人們馳騁沙場時,女人們在後方的支持也是戰爭勝利的關鍵。
比如戰地醫生、打字員、發報員甚至是記者,都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這些女性在接受過專業化的訓練後,迅速的走向戰場,為前方提供後勤支持與保障。在西南的太平洋戰場、在北非和地中海的戰區、在歐洲戰場、在東南亞的戰場,都可以看到她們的身影。
女性特有的細膩在細節上更加專註,也使得她們的優勢在戰場上被無限擴大,就連艾森豪威爾將軍都忍不住誇贊,“在我指揮陸軍婦女隊期間,她們完成了我下達的每壹項任務和考驗,我親眼見證了他們在各大戰場上的工作表現,她們的效率、技能、精神和意誌力都是不可估量的。”
也許女性在力量上不如男性,但是女性的專註與細膩是經得起考驗的。在非戰鬥性的工作崗位上,女性的優勢本身就大於男性。
打字、話務、護理這些基礎工作由女性負責,會更加穩妥。而戰爭上壹些精密儀器的發射,裝置工作,女性也有很多優勢,在耐心方面表現得比男性更加突出。
隨著戰爭的深入,女性在戰場上發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也為盟軍在戰爭中取得勝利,貢獻了不可小覷的力量。
四、戰爭對美國女性的影響
二戰之前,美國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僅僅是在家庭之中遊走,沒有更加的機會工作,更沒有走出來和男性壹決高下的力量。
當二戰的硝煙燃起後,壹切事物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包括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
她們在與男性的並肩作戰中,找到了信心,也重新找到了自我價值的肯定,在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女性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於是在這些思想的碰撞之下,女性獨立思想的萌芽正在破土而出。
每壹個社會變革,都會帶來陣痛,女性的獨立也壹樣,從壹開始來自各個階層的反對,到最後的勝利來臨,都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奮鬥。
戰爭不再讓女人走開,隨著戰爭的打響,女性們也與男人們壹樣駕駛運輸飛機,發射精密儀器,這些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讓美國的女性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社會價值。
依附於家庭已經不是她們的首要選擇,走出去爭取平等的工作機會,女性們的思維正在經歷壹場深刻的改變。
戰爭帶來了破壞,也提供了更多女性工作的機會,女性的思想也在漸漸的改變,雖然二戰之後,美國社會壹再要求女性們回歸家庭,但是經歷過思潮改革的美國女性並不認同這樣的傳統思維了。
女性們開始積極爭取工作的機會,也積極的爭取自己的權利。
可以這樣說,二戰是美國女性工作的壹個分水嶺,因為戰爭的破壞,重建家園的勞動力緊缺,女性們爭取平等工作權利的思想,也使得勞動崗位需求擴大,特別是壹些工廠百廢待興。
雖然女性積極要求自己的權利,但是社會還是不會認同的,戰爭讓女人參與,不過是權宜之計,並不代表傳統思想被壹次戰爭所改變,女性的平等權利還是壹個漫長的過程。
二戰讓女性的思維不再囿於家庭,有了更多的思想轉變,隨著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也為美國女性的獨立提供了生存的沃土。
二戰為美國女性參與戰爭提供了契機,也使得美國女性從家庭走向了戰場,雖然反對的聲音壹直存在,甚至她們沒有與男性享有同等的軍事權利,也受到了大眾的阻撓,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她們在戰爭中的作用,在血與火的考驗之中,女性的加入,就像焦土中開放的玫瑰,絢麗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