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中國人物訪談類節目都有哪些?最好是有節目名字!

中國人物訪談類節目都有哪些?最好是有節目名字!

追溯國內談話類節目,《實話實說》雖不是最早的,但卻最有代表性。1996年,央視新聞評論部推出《實話實說》壹炮而紅,隨後各地迅速刮起談話類節目“狂風”,並湧現出壹大批類似崔永元的談話類節目主持人。

然而,即便身為談話節目的領頭羊,也難以避免節目過度成熟後的衰退。2005年,《實話實說》正式從央視壹套退出,“搬遷”至央視新聞頻道,主持人崔永元則告別《實話實說》。後來他坦承,當初離開節目的壹個主要原因,是節目進入了難以突破的瓶頸。但崔永元後來另起爐竈的《小崔說事》,似乎也難續《實話實說》火爆的“神話”。

《實話實說》總算還幸運地“存活”,國內更多的電視談話類節目卻不得不匆匆離去。如滬上開播不足壹年的新聞辯論節目《撞擊》,終因收視率差強人意而黯然“下崗”。

“說什麽”重於“誰來說”

據統計,我國各式各樣的電視談話類節目已達數百個,能讓人記住的不過是《面對面》、《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背後的故事》等少數名牌節目,而這些節目被記住的原因更多的在於主持人而非談話內容。

許多觀眾指出,談話類節目越來越多,但雷同現象也十分嚴重,常常出現壹位名人上幾家節目的現象,翻來覆去的不過是些老話題。曾任央視《對話》節目制片人的羅振宇認為,當前很多談話類節目的弊端,在於不去琢磨觀眾究竟需要什麽。以思想交鋒見長的談話節目,亮點本應在論題和觀點之中,而非名人嘉賓。但現在許多談話類節目卻與之背道而馳,更多地在名人身上做文章,而罔顧名人資源也是有限的。於是,同壹個人,被壹家又壹家的電視臺邀請去做談話節目,觀眾自然倒了胃口。

常說常新是關鍵

與國內談話類節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外不少談話類節目的壽命長達20年以上,例如美國NBC的《今夜》已延續了半個多世紀。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話題重復、缺乏活力外,國內談話類節目還面臨壹個“自殺性”的問題。曾擔任《實話實說》主持人的阿憶指出,許多談話類節目策劃人會挖空心思找小高潮,不停地給嘉賓扣“高帽”,於是,幾乎所有明星做完節目後,都成了千篇壹律的“德藝雙馨”。談話類節目原本訴求的原汁原味被破壞殆荊這種樣式用多了,令人索然無味。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電視談話類節目樣式比較單調,並有模式化傾向。談話節目應打破僵化的模式,積極吸收各種有益的思想文化養分。

短評

真情才動人

木子焉

比起其他噱頭十足的電視節目,談話節目看上去壹點都不好玩:幾個人,幾張嘴,嘰裏呱啦嘰裏呱啦。

可還真有人愛看。個中原因恐怕就在於四個字:實話實說。於是,壹個講大實話的《實話實說》出來後,壹炮走紅,也帶來了壹片熒屏“說話”聲。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談話節目殺進熒屏,觀眾卻不像當初那樣給面子了。任妳挖空心思請出有頭有臉的角兒們、腕兒們出來說話,觀眾照樣坐不祝對此,許多人把原因歸結為觀眾的審美疲勞,其實卻忽略了真正的原因:談話類節目最本真的特質———真情實錄,正在漸漸遠去。

實話實說,就是要說真事、動真情。但看當前熒屏,談話節目說的“事”,基本是為了烘托嘉賓的“德藝雙馨”、人格的“高大全”;動的“情”,也只關心如何煽動嘉賓的情緒,卻忘了電視機前的觀眾最怕的就是矯情與虛假。如此壹來,談話節目為談而話,為好聽的話而談,變成了壹場名人秀。

談話類節目要想走遠,還是要說真話,擺真事,動真情。世間萬物貴在真,有了真情才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