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真正繼承的是哪個皇帝的皇位呢?
光緒皇帝繼承的是伯父鹹豐皇帝的皇位。
光緒是整個清朝,唯壹壹位以兄終弟及方式即位的皇帝。
之所以會這樣,還是慈禧的權力欲望作祟。
1875年1月12日,鹹豐皇帝與慈禧的獨子,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死去。
宮廷之中頓時陷入壹片混亂,死去的同治皇帝沒有兒子繼承皇位,延續二百多年的大清第壹次出現這種情況。
慈禧太後緊急封鎖消息,召來親近大臣商議。為了穩定局勢,必須盡快選出壹位新皇帝。
按照大清之前不成文的規定,?父死子繼?是皇位傳承的第壹標準。如果死去的皇帝沒有兒子,也可以從宗室的子侄輩中選壹人過繼給先帝,以兒子的身份繼承皇位。
當時,已經有大臣提出讓道光皇帝的曾孫愛新覺羅?溥倫(同治的侄子)即位皇帝,被慈禧以年紀太小(壹歲)的理由拒絕。
如果說這個理由還算說的過去,那之後的操作就能充分看出慈禧的私心了。
慈禧提出,必須從近支皇族裏選擇繼承人。
因為同治的父親鹹豐也只有壹個兒子,所以最近的皇族是道光皇帝(同治的爺爺)的後人。
排除了溥倫,道光壹脈的後人中,最小輩分的人都是同治的同輩,也就是說只能找堂兄弟即位了。
再排除道光皇帝過繼出去的子孫,剩下符合條件的候選人有三位:恭親王奕?的兩個兒子載澄(17歲)和載瀅(14歲),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4歲)。
最終,慈禧選擇了4歲的載湉繼承大統。
剛拒絕了年幼的溥倫,卻選擇了只大三歲,同樣年幼的載湉。為什麽?
因為選擇同治的侄子即位,慈禧就是太皇太後,再也無法以太後的名義垂簾聽政,這是她無法容忍的。
那為什麽不選擇輩分合適,年長壹些的載澄或載瀅呢?
第壹,皇帝年長不好控制;
第二,年長的皇帝即將親政,垂簾聽政的時間大大縮短;(如載澄已經17歲了,同治就是17歲時親政的)
第三,載澄、載瀅的父親恭親王奕?,為人精明強幹,在宗室與朝臣中的威望極高。其子成為皇帝,父子壹體對慈禧的威脅太大。
而不選載澄、載瀅的三點理由反過來,就成了選擇載湉的理由:
年紀小好控制,可以長時間垂簾聽政,其父奕譞為人忠厚順從、低調謹慎,對慈禧沒有威脅。
奕譞自號九思堂主人(三思不夠要九思)、潛退主人品壹品這性格!
還有非常重要的壹點,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也就是說,在這三個候選人裏,載湉與慈禧的血緣關系最近。
但是,選擇載湉,仍然有壹個問題要處理,那就是他與同治皇帝的關系怎麽定位。
慈禧與眾臣議定,載湉承祧鹹豐皇帝(過繼給鹹豐當兒子)。待載湉生下子嗣後,由載湉的子嗣兼祧二帝(同時給同治和光緒當兒子)。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後來的光緒皇帝也沒有子嗣,兼祧二帝的設想並沒有實現。
在人生最後的彌留之際,光緒得知自己的侄子,3歲的溥儀即將成為繼任的皇帝。
他沈默了很久,不知是想起了什麽?
是想起了兒時被選為皇帝時的懵懂?
是想起了甲午戰敗時的恥辱?
是想起了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時的驚心動魄?
是想起了庚子年京城被破,壹路向西逃竄時的狼狽不堪?
還是想起了被困瀛臺十年的孤寂與無奈?
最後,他只輕輕問了壹句:?選個年歲大點的不好嗎??隨即,他嘆氣說道:?是啊,太後的旨意,誰又能違抗呢??
說完,光緒很快死去了,他走完了自己悲劇的壹生。
也許,他的悲劇在4歲被選為皇帝時,就已經註定了。
光緒死後第二天,慈禧也死去了。
三年後,大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