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關於戰國時期的英雄人物的故事1500字

關於戰國時期的英雄人物的故事1500字

戰國四大名將

<李牧>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

前壹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壹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

終其壹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臺的。

約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為壹位富有韜略的邊將。他常居代地雁門郡(今山西寧武以北壹帶),根據實戰需要,他設置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

他厚待戰士,每天宰殺數頭牛犒勞士卒;他註意提高戰鬥能力,每天教練士卒騎射;他有嚴格的防守措施,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信號。

他和軍民約定:壹旦匈奴入侵,未得出擊號令,壹律速將人馬物質全部退入堡壘固守,不得輕易出擊。

這樣堅持數年,軍隊無任何傷亡損失,形成了壹支裝備精良而素質極高的邊防軍。

但匈奴卻以為李牧膽怯,軍卒中亦有人覺得自己的將領膽怯,為此常有議論。

趙王聞聽傳言,便責備李收。

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趙王,召他回朝,另派別將取代他。

新將領守邊壹年多,匈奴壹入侵,便帶兵出戰。

出戰多數失利,損失傷亡很重,邊民不能進行正常的耕種和畜牧。

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出守,李牧謝絕,堅稱有病,閉門不出。

趙王再三勉犟,

李牧才說:“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趙王應允,於是李牧再度到了邊地。

李牧壹如既往,匈奴仍是數年壹無所得。但匈奴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怯,邊地軍卒得到豐厚的供養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請求壹戰。

於是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勇士五萬人,射手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布滿原野,誘使匈奴入侵。

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

匈奴單於貪得民眾財物,便率大軍入侵,李牧常設奇陣,

用兩側包抄,痛擊敵人,大破匈奴10餘萬騎。

接連又滅掉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於落荒而逃,

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

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並戰爭,

實際上,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在政治軍事鬥爭上的每壹個勝利,都有李牧的協作支持在內。

李牧到朝中任職,約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後。

這壹年,他曾因國事需要調回朝中,以相國身份出使秦國,

定立盟約,使秦國歸還了趙國之質子。

兩年後,悼襄王繼位。

當時,趙奢、藺相如已死,廉頗與樂乘均出走他國,李牧成為朝中重臣。

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帶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縣西)、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

此時,泰國迅速地兼並了魏國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國屈服之後,

把主要兵力對向趙國。

趙王遷二年(前 234年),秦大將桓(齒奇)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臨漳縣西)、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殺趙將扈輒,斬首10萬。

三年(前 233年),又帶重兵攻打趙國。

趙派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於宜安(今河北高城縣西南),桓(齒奇)兵敗潛逃。

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齒奇)(又稱樊於期)之首。

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沈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

因功大,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趙王遷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趙之番吾(今河北平山縣),

李牧出擊,秦軍敗逃,但趙的軍力損失也很大。

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

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趙正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國,

率上黨兵卒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楊瑞和率河間兵卒進圍趙都邯鄲。

趙國派李牧、司馬尚傾全軍抵禦,壹直相持到第二年。

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

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

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

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

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

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蓖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

李牧為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

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加以捕獲殘殺,

並罷黜廢免了司馬尚。

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蓖,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

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

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胡三省註《通鑒》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系在壹起:

“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

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

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

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

起著犟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誌士的慰藉。

<廉頗>

戰國後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諸侯國,

都想要稱雄天下,相互兼並的鬥爭十分激烈,戰爭的烽火燃遍了整個中國大地。

頻繁的戰爭產生了眾多的軍事家,

趙國的廉頗就是活躍在當時軍事舞臺上的著名將領。

當時趙國的疆域包括現在的河北、河南、陜西、北東各壹部分,

國都邯鄲是歷代的軍事要地。

趙國的西鄰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日趨強大,不斷向東擴張勢力。

使趙國面臨著被秦國逐漸蠶食的威脅。趙國以廉頗為幹城,使秦國難以東進。

他驍勇善戰,名振天下,前後四十多年,為趙國的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業。

公元前三0六年,秦昭王即位。他在安定了國內的局勢以後,

便不斷派兵進攻趙國。

廉頗率領趙軍奮力抵抗,打退了秦軍的數次進攻,迫使秦王只好和趙國講和。

公元二八五前年,秦昭王和趙惠文王約定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會談,

秦國暫時停止了對趙國的進攻。

公元前二八三年,廉頗率領趙國軍隊打敗了齊國,奪取了陽晉(今山東鄆城縣西)。

當年,他因戰功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主持趙國的軍事。

從此,廉頗的聲名也就傳遍了各個諸侯國,使趙國保持了此較犟大的地位。

公元前二六五年,秦、趙雙方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下)相峙。

這時,趙惠文王已死,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

趙國的國勢已大不如前,廉頗統帥趙軍,他針對秦犟趙弱的形勢,

采取守勢,築壘堅守,不與秦軍直接交鋒。

秦軍多次挑戰,廉頗堅守不出,想以長期堅壁固守消耗、疲憊對方,

迫使秦軍不戰自退。

秦軍屢屢求戰不得,就千方百計地想要去掉廉頗。

他們散布謠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只怕趙括。假如趙括擔任大將,

秦國就非敗不可了。」

趙王不知是計,輕信了謠言,埋怨廉頗堅守不戰,

有失國威,改派趙括為將代替廉頗。

趙括雖然自幼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

他指揮軍隊和秦軍交戰,被打得落花流水。

趙括本人被殺,四十餘萬趙國官兵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大軍。

這時,趙王後悔不叠,才重新起用廉頗統兵。

公元前二五壹年,燕王聽從丞相栗腹的意見,

以為長平壹戰,趙國國內只剩下壹些老弱病殘,

大概有機可乘,就派兵進攻趙國。

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英勇奮戰,大破燕軍,殺死了燕車主將栗腹,

並乘勝進軍,包圍了燕國,燕國只好割地求和。

廉頗因功封為信平君,代理相國。

廉頗不但勇猛善戰,而且顧大局,識整體,勇於改錯,有著高尚的品德。

這更使他在戰國後期的軍事將領中出類拔萃,受到各國的尊重。

公元前二七九年,趙國的外交家藺相如因為先後挫敗了秦王的詭計,

維護了國家尊嚴,被拜為上卿,位居於廉頗之上。

起初廉頗自恃戰功不服氣,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但相如總是主動避讓。

後來廉頗知道藺相如是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讓秦國有機可乘,

才處處忍辱讓步,於是感到十分慚愧,就解開上衣,

背負荊條,去藺相如家請罪。

他見到蘭相如即跪倒在地,誠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寬恕。

他們從此成了同生死、***患難的好朋友,

和***同扶助趙國、增犟國力的政治家、軍事家。

這就是著名的「將相和」故事和「負荊請罪」典故的由來。

秦國得知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睦,很長壹個時期內,對趙國就不敢再輕易侵犯。

廉頗到了晚年,因趙王聽信奸言,被剝奪了兵權,只得客居異國,但仍然思念趙國,最後郁郁而死。

<白起>

白起,戰國時秦國郿人。

善用兵,事秦昭王,屢帥軍攻韓、魏、趙、楚諸國,

前後得七十餘城,以功封武安君。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二六○年),秦將王龁攻趙,

趙將廉頗堅守,秦不能克。

秦人行反間曰:「秦不畏廉頗,獨畏趙括耳。」

趙王信之,使趙括代廉頗將。

秦王陰使白起為上將軍攻趙,趙括出擊。

秦軍佯敗而走,趙軍出追。秦軍堅守壁壘,趙軍不得入。

白起命出奇兵二支:壹支絕趙軍糧道;壹支絕趙壁間,分趙軍為二。

趙軍敗,急築壁堅守。

秦王聞之,盡發十五歲以上民兵至長平,重圍趙軍。

歷四十六日,趙軍糧盡,陰相殺食。

趙括欲突圍出,分為四隊,四五復之,終不得出。

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趙軍敗卒四十萬降於白起。

白起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餘人歸趙。趙人全國大驚。

秦相範雎懼白起功高難為之下,說秦王罷兵許趙和,由是白起與範雎有隙。

白起遂稱病。秦使王陵攻趙邯鄲,少利。

秦王欲使白起代王陵,白起以邯鄲實未易攻辭。

秦軍多亡失,秦王使範雎強勸之,白起終稱病篤不起。

秦王怒,遷白起離鹹陽,賜之劍令自刎。

白起嘆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

良久曰:「我坑趙降卒,固當死。」遂自刎。

<王翦>

(?-220BC),頻陽(今陜西富平東北)東鄉人,秦國名將。

據說,周靈王太子宗敬,人稱王家,因以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孫

王翦自幼好兵,後來成為秦王的侍從。秦王政向他學習兵法,尊稱為王將軍。

十壹年(236BC),親政不久的秦王政,就以王翦為將軍,

與桓齮、楊端和分路出兵,以救燕為名,進攻趙國,

奪取其漳水流域的閼與(今山西和順)等九城。

三路大軍又並並由王翦指揮,王翦對軍隊進行整編,

士卒及鬥食以下的軍官十抽其二,

以精兵對頑犟堅守的軍事重鎮鄴(今河北臨漳)發動進攻,僅十八天時間,

就攻得該城,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

其後,秦軍與趙將李牧反復爭奪,李牧雖多次取勝,但其兵力損失嚴重,

國土也喪失頗多。

十七年(230BC),趙國大早,饑荒。

秦國乘機於次年派大兵伐趙,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陘(今河北井陘)。

趙將李牧、司馬尚迎戰,秦以反間計使趙殺李牧,

廢司馬尚,以趙蔥、顏聚代之。

經過壹年多的征戰,王翦大破趙軍,

殺趙蔥,敗顏聚,克邯鄲,俘趙王遷。秦設邯鄲郡。

趙王遷的異母弟公子嘉率其宗族數百人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

自立為代王。

二十年(227BC),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

事敗,秦王派王翦、辛勝率兵攻燕,在易水之西大敗燕軍。

次年,取薊城,燕王喜逃至遼東。

秦將李信率兵緊追不舍,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不得不殺太子丹獻秦。

王翦之子王賁此時也成為將軍,帶兵於二十二年(225BC)滅魏。

國攻滅三晉,奪燕都,並壹再打敗楚軍,秦王政決定乘勝壹舉攻滅楚國。

他問李信:「我想攻取楚國,妳看需要多少軍隊?」

李信回答:「有二十萬就足夠了。」

秦王政又問王翦,

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政說:「王將軍真是老了,怎麽這樣膽怯!」

於是以李信為主將、蒙恬為裨將,率領二十萬軍隊伐楚。

王翦見自己的意見不為秦王所用,就以生病為由,告老還鄉。

秦軍兵分兩路,李信軍攻平輿(今河南平輿北),

破鄢郢(今安徽壽春),蒙恬軍攻寢(今安徽臨泉),

連敗楚軍,兩軍會師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

楚軍在老將項燕指揮下,尾追李信軍三天三夜不停頓,

終於攻破其兩壁,殺七都尉,秦軍敗走。

消息傳到鹹陽,秦王政大怒,親自趕到頻陽,

向王翦道歉說:「寡人不聽將軍之計,果然兵敗。

現在楚軍日益西進,將軍雖然有病,能忍心丟下寡人不管嗎?」

王翦說:「臣年老糊塗,大王還是另擇良將吧!」

秦王政說:「算了,將軍不必再說。」

王翦說:「大王壹定要用臣,非要六十萬兵不可。」秦王政應允。

二十三年(224BC),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出鹹陽,秦王政親自到灞橋餞行。酒酣之際,王翦請求朝廷賜給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園池,

秦王政不解地問:「將軍出征,還擔心貧窮幹什麽?」

王翦說:「在大王手下為將,有多大戰功他不予封侯,

所以,在大王正信用臣時,請賜這些作為兒孫的產業。」

秦王政大笑。

王翦出關之前還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賜給良田。

手下的將領們都困惑不解,王翦這才吐露心跡,

說:「大王驕矜,而不相信人。

如今將全國的甲兵都交給我指揮,

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讓他認為我胸無大誌,豈不是讓他懷疑我嗎?」

王翦領兵至大梁以後,轉而南下,拔楚舊都陳,

西越潁水,進抵平輿。

楚人出動全部軍隊由項燕率領前來迎戰。

王翦命令部隊構築堅固的壘壁防守,不與楚軍交戰。

楚軍多次挑戰無效,只得向東撤退。

王翦立即以壯士為先鋒,出動追擊,

大破楚師於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

項燕立昌文君為楚王,反秦於淮南。王翦、蒙武率兵繼續攻楚,

於二十四年(223BC)破楚軍,攻入壽春,

擄楚王負芻,昌文君死,項燕自殺,楚亡。

秦在楚地設楚、九江、長沙三郡。

王翦軍乘勝南征百越之君,平定江南,設會稽郡。

二十五年(222BC),王賁率大軍攻取遼東,擄燕王喜,燕亡。

賁回軍攻代,擄代王嘉,趙亡。

二十六年(221BC)王賁、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齊,突襲臨淄,齊人不敢反抗,齊王建降,齊國亡。至此,秦兼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