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喜劇大師”陳佩斯的決絕史,他的故事遠比妳想得更殘酷

“喜劇大師”陳佩斯的決絕史,他的故事遠比妳想得更殘酷

文/文刀貳

在《易見》的第6期,易立競等來了壹個特別的嘉賓。

壹個消失許久的老藝術家,本山大叔的前輩----陳佩斯。

不僅沒讓犀利的易立競“牽著走”,還成了訪談的“主導人”。

當易立競問道:“您獲過國家壹級的獎嗎?”

陳佩斯立刻回答:“沒有。”

易立競緊接著追問:“無論是小品,或者喜劇話劇?”

陳佩斯笑著說:“沒有,都沒有,我是壹個非常幹凈的人。”

這句話壹說出口,易立競意味深長地回應:“這話聽著好多內容。”

但陳佩斯卻哈哈壹笑,坦蕩的笑容不見語氣裏的“尖酸”。

而這份“尖酸”還要追溯到十幾年前與央視的那段恩怨情仇。

“各色”的陳佩斯的故事,上演了。

1950年,表演藝術家陳強正隨團在其他國家歌劇院出演《白毛女》,

而他飾演劇中的大反派黃世仁。

就在此時,壹通跨國電話讓陳強高興不已:母子平安。

第壹次做父親的陳強激動不已,為紀念這壹時刻,

他給孩子起了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名字“布達”。

4年後,小兒子出生在吉林長春,順著哥哥的名字,被喚成了“佩斯”。

當年,陳強是個響當當的演員,

以飾演黃世仁和《紅色娘子軍》裏的南霸天最為出名--都是大反派。

然而,壹夜之間變天了,觀眾席中出現了另壹種聲音:

“好人怎麽可能把反派演得那麽壞?”

於是,陳佩斯經常看到父親不再像從前那樣體體面面地回來,

而是被打得血肉模糊,白襯衫上壹道壹道的血跡尤為紮眼。

而這也成為了陳佩斯對於拿獎、榮譽的不喜。

他的作品從不送評,自然沒拿過任何獎,但這是他最驕傲的地方:

“我是壹個非常幹凈的人。”

隨著父親的落寞,15歲的陳佩斯也被送到到內蒙古建設兵團。

當時的陳佩斯尚且年輕,還不是喜劇大師,但卻早早擁有了雛形。

而這番歷練,便是天賜的際遇。

剛到內蒙古的陳佩斯,骨子裏還充斥著大城市的優越感。

因為在不久之前,他還是“星二代”,

但來到內蒙古之後,他的自傲是被風沙磨平的。

跟城裏的生活天差地別,這裏每天壹睜眼就是蓋不完的房子,搬不完的磚。

鄉下人勁兒大,壹人能扛百塊磚,陳佩斯怕丟臉,只能硬扛。

當稚嫩的肩膀被繩子勒得皮開肉綻時,他體會到了苦難的重量。

壹眼望不到盡頭的風沙吹拂、幹不完的體力活,永遠填不飽的肚子,

“生存”成了這個15歲孩子必須思考的問題。

但讓陳佩斯寬慰的是,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有著最純凈的大自然。

而那裏簡單質樸的人,也讓陳佩斯立誌:要活成壹個特別好的人。

多年之後,當有人問他:最想停留在人生哪個階段,

陳佩斯毫不猶豫地說:下鄉。

離開那裏之後,陳佩斯對於那裏的壹草壹木、壹人壹屋根深蒂固。

過早地接觸底層生活,成為了喜劇大師的第壹堂課。

插隊四年後,他被父親接回城,

為了能讓他混口飯吃,父親豁出老臉四處求人,終於把他安排到了八壹電影制片廠。

當演員不是他的理想,但生活所迫,只能“啃老”。

但他做演員做得並不開心,於是陳佩斯將目光鎖定在了喜劇的身上。

在他的的爭取下,陳強還真從兒子那張“醜臉”上,看出了些許“喜劇料”的模子。

於是,在陳強手把手的教導下,陳佩斯走上了喜劇之路。

而陳佩斯的終極夢想,就是為了讓小人物開懷大笑。

當朱時茂調入八壹廠時,陳佩斯已經在這裏待了好幾年,還做起了鄰居。

不久之後,他們便搗鼓出了點小短劇,在外演出時效果出奇的好,走哪紅到哪。

1983年秋天,他們收到了春晚導演黃壹鶴的邀請,

但當時只是想讓他們在舞臺上串串場,並沒有當成什麽正式節目。

由於擔心演出效果,他們來到了國家體委,

在運動員們彩排的休息之際,他們表演給大家試看。

而表演的節目就是《吃面條》,節目時常更是從25分鐘砍到了13分鐘。

看著那幫人笑得滿地打滾,他們也演得越來越來勁,

但旁邊的文藝副主任看著嚇到了,趕緊打電話給領導匯報,

“太不嚴肅了,這麽失控的東西,肯定不是好東西。”

到底能不能上,壹切都是未知數。

最終,在沒人敢拍板決定的時刻,黃壹鶴紅著眼眶說:

“妳們上吧,出了事我來負責。但妳們記好了,千萬別說錯話,要是出了重大事故,我就慘了。”

聽到這個消息,他和朱時茂兩眼含淚,

陳佩斯永遠記得當年黃導說這話時有多麽悲壯。

上臺之前,導演問妳們這個節目叫什麽名字,他們說:

“小節目,比話劇要壓縮壹些,叫小品。”

而“小品”這個詞第壹次出現在了中國的舞臺之上。

1984年春晚,《吃面條》登上舞臺,不到15分鐘的表演壹下子征服了大江南北。

從那之後,陳佩斯和朱時茂的組合成為了春晚常青樹,

壹個 搞笑 滑稽,壹個英俊正派,他們講的盡是市井小民的故事。

直到1998年,陳佩斯和朱時茂11次登臺春晚。

從《羊肉串》、《胡椒面》、《警察與小偷》到《姐夫與小舅子》,

陳佩斯奉獻了許多真實的角色,

他可以是愚蠢的應聘者、偷奸耍滑的小攤主、愚笨可笑的小偷,

總之,陳佩斯臉上的關鍵詞總是“蠢笨”、“猥瑣”、“滑稽”、“狡黠”。

但他並不在意那些異樣眼光的嘲諷,

因為他塑造的潑皮無賴身上,隱藏著善良和真誠,也閃爍著小人物的尊嚴。

用史航的話說:“陳佩斯的小品,很高級。”

而這份高級的背後,還隱藏著陳佩斯的執著和自信。

1990年,小品《主角與配角》問世,在壹片笑聲中,

觀眾不知道的是,這個作品的孵化全是在兩人的爭吵中產生的。

而那句:“妳管得了我,妳還管得了觀眾的眼睛愛看誰嗎?”

也成為了陳佩斯後半生的註腳。

他與觀眾之間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卻與名利保持著安全距離。

但久而久之,在壓力與否定中前行的陳佩斯,再壹次感到困惑:

有笑聲就代表著喜劇嗎?

很快,陳佩斯就有了答案:

“妳不但蠢醜笨,還要被傷害,痛苦上加痛苦,觀眾就會笑,它無關道德,但有關人性。

這就是喜劇,它的內核是悲劇。”

也就是從那之後,陳佩斯開始研究喜劇的深層次意義,

而這僅僅屬於壹個手藝人的匠心追求。

但在春晚“謀生”的他,卻感受不到創作和喜劇的快樂。

壹再的壓制、受限,讓陳佩斯早已心生不滿。

早在1988年排練小品《狗娃與黑妞》時,

陳佩斯就提出讓導演單機拍攝,再用蒙太奇的手法實現場景轉換。

這樣小品就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喜劇氣氛和觀眾體驗都會更好,但沒人同意。

十年之後,在排練《王爺與郵差》時,他再次提出了電影蒙太奇手法,但依舊被拒。

多年後,當陳佩斯再次提起這段不被理解的往事時,依然不解:

“妳明明有著更好的東西,可是對方永遠對妳關著門。

那些人根本不懂喜劇,可是他們手握著否定的權力。”

如果說,積壓已久的怨氣都能被愛好所平復,

那麽壓垮陳佩斯的最後壹根稻草,是《王爺與郵差》這部作品的演出。

為了這個節目,他和朱時茂花了半年的時間死磕,力求表演時每壹個細節都盡善盡美。

但到了直播時,某位草率的工作人員竟然把麥克風掛在了朱時茂的戲服外,

結果他壹上臺麥克風就掉在了地上,

朱時茂只能拼了命把臺詞吼出來。

更要命的是,演出達到高潮時,原先準備的聲效光碟也沒有如約播放。

兩人用盡全力忍住怒火,壹如14年前壹般,將笑聲留在了舞臺上。

下臺之後,陳佩斯哭了。

他將最後的歡笑留在了臺前,把淚水留在了幕後,這是作為壹個喜劇人,最大的尊嚴。

從那之後,陳佩斯對央視“say no”,

離開央視之後,陳佩斯再也沒看過春晚。

陳佩斯轉身離去的背景很瀟灑,但也有種窮途末路的悲涼,

更為悲催的是,陳佩斯還惹上了壹場官司,而對家就是央視。

早在1997年,陳佩斯和朱時茂就發現,

兩人在春晚上的作品合集,被制成了VCD在市場上進行售賣。

兩人買回去,仔細壹看,原來發行公司竟是央視旗下的央視國際公司,

可兩人對此並不知情,就連通知都沒有。

性格耿直的兩人,隨後就拿著光盤找到了央視。

1999年,陳佩斯再次發現市面上有這種VCD在售賣,

而這次的作品集更為齊全,是歷屆春節晚會上表演的膾炙人口的作品,

《吃面條》、《拍電影》、《警察與小偷》、《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舅子》等8個小品。

陳佩斯的律師去商談,問題不但沒有解決,還碰了壹鼻子灰。

那壹刻,為求規矩的陳佩斯想到了15歲的下鄉歲月,

單純的美好讓他脫口而出:“告吧。”

央視國際對陳佩斯和朱時茂兩人進行了道歉且賠償了33萬余元。

多年後,這段恩怨情仇已經劃上了時代的句號,

但當易立競問他:“這不是成人世界的 遊戲 嗎?”時,

陳佩斯當即否認:“不,這個世界應該是有規矩的世界。”

壹場官司,將牽絆了14年的合作關系徹底撕裂,

陳佩斯也因此接不到任何商演,45歲那年,他的人生徹底清零。

1991年,陳佩斯自立門戶,成立了大道影業有限公司。

接下來的幾年裏,他自己擔任制片人接連拍攝了6部電影,

無論是票房還是拷貝,在當年的國內電影裏都排在前三,

但他卻負債累累,舉債200萬,把他賣了都不夠還錢。

謊報的票房,混亂的市場,讓陳佩斯掙不到該拿的錢。

1997年他的賀歲檔電影《好漢三條半》上線,

但因為無視行業中的“潛 規則”,僅上映了幾天就被主流院線撤檔。

巨大的虧損,讓他的電影夢走到了盡頭,這是他想站著把錢掙了的代價。

但陳佩斯將壹切看開了,

自己建了個農舍,在泉水裏刷牙洗菜,過了段世外桃源的日子。

更讓他快樂的是,他遠離了世俗的糾紛,能夠潛心創作。

在這段非常寶貴的創作時光裏,陳佩斯長出了花白的胡子,隨之《陽臺》誕生了,

這部作品後來被上海戲劇學院納入教科書,也是陳佩斯本人最鐘愛的壹部作品。

《陽臺》的到來堅定了陳佩斯要做話劇的心,

當陳佩斯宣布要做話劇時,業內人士只跟他說了壹句話:“不怕賠錢就做吧。”

這聲勸告反而成了他的加速器,他勢必要將劇場黑著的燈,全部點亮。

2001年,陳佩斯的首部話劇《托兒》拉開了長安大戲院陳舊的幕布,

臺下烏壓壓的觀眾,首場上座率高達95%。

回歸後的陳佩斯,開場就諷刺了自己壹度厭惡的托兒,

臺下笑聲壹片,陳佩斯真敢!

話劇演到第30場時,陳佩斯含淚謝幕,

至此,話劇的全部投資回本,他終於站著掙到了,他本該掙到的錢。

這之後,他帶著那幫草根演員馬不停蹄地在全國巡演,

壹口氣演了120場,創造了千萬級的票房神話。

表面雖風光,但背地裏異常艱辛,壹場戲下來,大汗淋漓,

而朱時茂只演了33場,之後實在體力不支,不得不中途退出。

但陳佩斯壹場場都堅持了下來,舞臺上觀眾的笑聲是他莫大的享受。

隨後,他接連導演了《陽臺》《雷人晚餐》《戲臺》等6部話劇,每壹部都是爆款。

而陳佩斯絲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

因為這本就是他應得的。

永遠的老布鞋、粗布褲子,似乎陳佩斯還活在40年前。

但他想要壹直向上的心,宛如1983年的秋天,

有兩個年輕人開創了“小品”的時代,將自己揉碎了的人物角色放到了舞臺之上。

耳畔的笑聲,足以讓他用壹輩子的事業來換。

往期精彩:手撕緋聞小三,遭遇背叛卻不離婚,蔣雯麗遠比妳想得更狠

李雪健:被小鮮肉諷刺回懟,拿不到獎老婆討公道,看不起病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