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恰同學少年電影簡介

恰同學少年電影簡介

趙燕國彰導演的《恰同學少年》是壹部關於青年人生存狀態的電影。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恰同學少年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恰同學少年電影基本信息

趙燕國彰導演的《恰同學少年》是壹部關於青年人生存狀態的電影。本片通過男主角嘉男的主觀視角來反映壹群年輕的藝術者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以及各自對愛情、友情不同的理解與看法,以非傳統電影的敘述方式來全方位展示常博、姍姍、郭青、韋能、麗麗等幾位不同性格的人的生存狀態,以詮釋人在社會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真實自我之間的錯位,而人正是在這樣壹種錯位當中走完了生命的整個歷程。獲瑞典第13屆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最佳觀賞電影獎”。

 恰同學少年電影電影劇情

嘉男、姍姍、郭青是大學的同班同學,嘉男曾暗戀姍姍,郭青暗戀著嘉男,但姍姍周圍又有很多追求者常博是壹個群眾演員,是姍姍的現任男友,嘉男因在劇組與導演吵翻,再加上愛人麗麗的背叛,離家出走,住進了常博家又與姍姍相遇

姍姍與郭青在大學是最好的朋友,這對朋友的關系是以另外的壹種目的形式而存在,姍姍與郭青在壹起是因為郭青可以反襯自己的漂亮,而郭青覺得姍姍可以給自己帶來很多機會,但當郭青自尊心的無端被傷害時總是把姍姍做為報復對象,姍姍並不知情,每次受到報復後,郭青又真心的去關心她愛護她,這種關系

以郭青突然與姍姍的男友田松 出國 結婚而告終

幾年以後,壹個拍紀錄片的機會讓這些人又聚到了壹起,上演了壹出戲中戲、戲外戲,郭青隱藏著壹個大秘密嘉男官司纏身,姍姍與常博出現了情感危機最後以郭青的突然去世,讓所有人感悟到電影並不單單是壹份工作,而是每壹個電影人要用生命去追逐的夢。

 恰同學少年電影歷時4年曲折完成

《恰同學少年》的拍攝歷盡磨難,該片從1997年開始構思劇本,1999年9月開機,不到壹月即遭撤資,幸無壹人離組,所有人工不計報酬繼續拍攝。[1] 拍攝完畢後,無後續資金完成後期制作,籌資過程中,影片樣片偶然被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的亞洲電影協調員看到,2000年6月1日,影片收到斯德哥爾摩電影節來信。同年10月9日,電影節再次來函,詢問影片制作情況,彼時為電影節參賽影片的最後期限。但影片苦尋資金未果,面臨流產。2002年2月,中影集團第壹制片公司為該片註入後續資金,影片得以再次啟動。

《恰同學少年》通過男主角嘉男的主觀視角來反映壹群演員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以及各自對愛情、友情不同的理解與看法。

生活的錯位感、不定向性、戲中戲是看完影片後的最初印象。

影片從頭到尾給人壹種生活的不確定性的感覺,甚至連道歉也是錯位的。因為是藝術片,趙燕國彰說他開始很擔心觀眾不接受,但幾次試映來看,各種觀眾包括專業人士、電影局的審查領導以及普通的百姓都還比較喜歡這部片子,有的覺得 故事 好看,有的覺得藝術手法上新鮮,還有的覺得電影結構有趣,總之都“各取所需”。這些反映漸漸給了他壹些信心。《恰同學少年》1999年就拍完了,但是因為缺30多萬元資金,沒有完成後期制作。電影集團重組以後看好這部片子又投了資才最終完成。整部片子***投資200多萬元。雖然從導演到演員當時全部是清壹色的新人,但是制作上卻不乏大牌,像作曲就由三寶來完成,因此影片的音樂給片子增色不少。

 恰同學少年電影幕後制作

做為壹部描當代青年人生存狀態的電影,電影通過了四位年青人對於事業執著的追求,成功詮釋了當今青年人對於友情、愛情的理解。整部影片貫徹著導演趙燕國彰對當代青年生活的獨特思考與感受。在導演巧妙的安排下,這部以演員生活為載體敘述了演員渴望扮演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角色這樣壹個看似平常故事,用相對理念的創作手法延伸出故事背後所負載的社會命題在社會當中的每壹個人無論他從事什麽職業,何種性別,在生命歷程中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角色錯位,即本身所從事的與心中所向往的不能同步這樣壹個現實。而人正是在這樣壹種錯位當中走完了生命的整個歷程。

 恰同學少年電影電影評價

有人說這是壹部非常規主流電影,有人說它是前衛電影,可是導演兼主演趙燕國彰卻說,只是想抱著壹個平和的心態講述壹些能夠給人觸動的故事,沒有刻意追求另類或前衛。現年36歲的趙燕國彰寫過劇本,導演過電影、電視、紀錄片、戲曲,也演出過許多豐富的角色。或許是和自身的經歷有關,或許都有著難解的電影夢,對於嘉男這個角色趙燕國彰詮釋得很準確。電影人講述電影人自己的故事,戲中戲,戲外戲,在搖滾樂和京劇的交錯背景音樂中,角色的心情時不時讓人為之壹震。該片由於內在的真誠與表現的張力,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節上被稱為“備受關註的電影”、“獨具特色”、“富於創造力的電影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