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和中國的歷史關系
<br>
<br>
<br>第二章 歷 史
<br>
<br>第壹節 原始社會
<br>
<br>韓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大約從50萬年前開始,朝鮮半島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韓半島發現的原始人群時期的遺址,迄今主要有忠清南道公州附近的石壯裏遺址、平壤市祥原郡黑隅裏遺址、京畿道漣川郡全谷裏遺址、平壤市力浦區大峴洞遺址、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遺址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了許多動物骨化石和各種打制石器。
<br>在平壤市力浦區大峴洞附近的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人類的頭骨化石,可能是10萬年以前的原始人類的骨化石,被稱為力浦人。在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人的肩胛骨化石和兩顆牙齒化石,是大約10萬年至4萬年以前的原始人類的骨化石,被稱為德川人。
<br>從舊石器時代後期開始,韓半島的人類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到新石器時代得到發展。韓國史學界壹般認為新石器時代大約從距今6000—7000年前開始。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有:漢城附近漢江沿岸的溪沙裏巖石洞、釜山附近洛東江河口的東之洞、黃海北道茂山郡虎谷洞遺址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了各種磨制石器和骨器。在這些遺址中還出土了許多陶器,制造業是這壹時期開始出現的新的生產部門。
<br>距今4000年前,韓半島進入了青銅時代,同時,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迄今發現的青銅時代遺址主要有:忠清南道大田市槐亭洞、慶尚北道公州、慶州附近入室裏、鹹鏡北道會寧五洞、羅津草島、慈江道中江郡土城裏、平安北道寧邊郡細竹裏、平壤市金灘裏遺址等。青銅器時代,生產力的提高,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致改變了人們的相互關系,男子在整個生產活動中起主要作用,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br>
<br>
<br>第二節 奴隸社會
<br>
<br>大約公元前2至3世紀,韓半島出現了鐵器,進壹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更多的私有財產,階級也逐漸形成,從此原始社會解體,產生了奴隸社會。
<br>
<br>1.古朝鮮
<br>
<br>古朝鮮是韓國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國家,原名為朝鮮,為了同後世的朝鮮王朝區別開來,壹般叫古朝鮮。關於古朝鮮的建國問題,有“檀君神話”流傳至今,影響較深。“檀君神話”載於《三國遺事》、《帝王韻記》、《東國李相國集?東明王篇》、《世宗實錄?地理誌》等,記述內容大同小異。這裏僅以《三國遺事》中的記載為例,摘錄如下:
<br>“古記雲:昔有桓因庶子桓雄,數意天下,貪求人也。……雄率徒三千,降於太白山頂神檀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雲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時有壹熊壹虎,同穴而居,常祈於神雄,願化為人。時神遺靈艾壹柱,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為與婚,故每於檀樹下,咒願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檀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庚寅,都平壤城,始稱朝鮮。”
<br>(“唐高”指的是中國傳說中的唐堯,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首領。堯王即位50年庚寅大致相當於公元前2333年,距今4300余年。這只是神話而已,古朝鮮的確切建國年代,至今仍然是懸而未決之謎。)
<br>
<br>2.辰國
<br>
<br>辰國是建立於現今韓半島東南部的古代國家,由馬韓、辰韓、弁韓等三韓族形成。從現存歷史文獻看,辰國以國家形態出現是公元前3至2世紀。辰國的中心地區是“月之國”,約在忠清南道的稷山。末期,國都南遷至“國邑”,即今錦江以南的益山附近。
<br>
<br>3.古朝鮮的文化
<br>
<br>古朝鮮與中國很早就開始貿易和往來。公元前3至2世紀以來,這種交往更為活躍,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漢字很早就傳入到韓半島。隨著漢字的傳入,儒家思想也傳入韓半島。古代漢字和儒家思想的傳入無疑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古朝鮮文化的進壹步發展。
<br>古朝鮮的文學作品流傳到今天的,除檀君神話外還有壹首叫《箜篌引》的詩,見於西晉崔豹的《古今註》。
<br>
<br>公勿渡河,
<br>公竟渡河,
<br>墮河而死,
<br>當奈公何?
<br>
<br>
<br>第三節 封建社會
<br>
<br>1.三國時期
<br>
<br>奴隸制國家古朝鮮和辰國滅亡之後,先後出現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國家,史稱“三國”。三國時期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雖然存在著濃厚的奴隸制殘余,但封建制已占據統治地位。
<br>
<br>1)高句麗王朝
<br>
<br>高句麗是貊族的壹支。《三國誌》記載,高句麗為扶余別種,語言多與扶余同,說明高句麗與扶余有密切的關系。據傳,高句麗創始人朱蒙是扶余的貴族,他在扶余王室受到排斥,同烏伊、摩離、陜父等人壹起南下,到卒本地區(今我國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同土著勢力結合,於公元前37年建立了高句麗國家。668年被新羅和唐朝聯軍滅亡。
<br>
<br>2)百濟王朝
<br>
<br>據傳,建立百濟國的溫祚王是高句麗朱蒙王的兒子。在辰國處於分裂狀態時,溫祚王同壹部分高句麗人壹起南下,到漢江下遊定居。在那裏同當地的新興封建勢力相結合,形成壹股新的封建政治勢力,並迅速發展起來。到公元前後,這股封建勢力建成小國百濟,建都於漢江南岸的慰禮城。此後,百濟國迅速壯大,到公元1世紀中葉已成為較大的封建國家。660年被新羅和唐朝聯軍滅亡。
<br>
<br>3)新羅王朝
<br>
<br>新羅王朝形成的地區是現今韓半島南部的慶州。該地區原有6個村莊,這6個村莊的貴族是建立新羅的骨幹。據新羅建國神話,這6個村莊貴族於公元錢57年***同推舉樸赫居世為國王,建立了國家。到公元2世紀前半期,已建成為較大的封建國家。935年被高麗滅亡。
<br>
<br>4)伽倻
<br>
<br>三國各自形成國家以後若幹年代,在洛東江流域還有不屬於以上三國而保持獨立的地方勢力,這就是以金海地區為中心的6個伽倻。根據伽倻國始祖傳說,六伽倻起源於金官伽倻,以金官伽倻為中心形成了各部落間的牢固聯盟。它介於百濟和新羅之間,經常受到攻擊,最後被百濟和新羅吞並。
<br>
<br>5)三國時期的文化
<br>
<br>三國都使用漢字。漢字是中國文字,所以用它來記錄韓國語很不方便,於是,三國都采用“吏讀”文。吏讀文的創制,對韓國語言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是新羅的吏讀文較發達,常用來記錄詩歌。7世紀中葉的大學者薛聰將吏讀文加以整理,用來翻譯儒教經典。
<br>三國都組織學者編撰史書。高句麗編撰《留記》100卷。600年,太學博士李文真將其改變成《新集》5卷。百濟於375年由博士高興編撰了《書記》。新羅於545年由居柒夫等多名學者編撰了《國史》。
<br>地理學也有發展。628年高句麗繪制了封域圖,百濟編撰了圖籍和地理誌,新羅也編過地理書籍。
<br>醫學方面,高句麗有老師方,百濟有新集方,新羅有新羅法師方,新羅還開設醫學堂傳授各門醫學,百濟醫藥制造很有名。
<br>儒學傳入三國後,三國都很重視,都把它作為維護封建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采取措施加以推廣。高句麗372年建立儒學的最高學府太學,百濟在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得到廣泛傳播是6世紀,新羅的許多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學,因而出現了金大問、強首、薛聰等著名的儒學者。
<br>三國都很重視佛教,相繼興建寺院,廣泛傳播佛教。佛教是通過中國傳入三國的。傳入時間,高句麗為372年,百濟為384年,新羅為518年。
<br>三國時期主要文學作品有,用吏讀記載的《兜率歌》、《彗星歌》、《薯童歌》、《如來歌》等歌謠,用漢字寫成的《黃鳥歌》、《孤石詩》等漢詩。散文有《乙支文德傳》、《淵蓋蘇文傳》、《明監答夫傳》、《溫達傳》、《嘉實傳》、《皇龍寺九重塔》、《兔子傳》等。
<br>
<br>2.統壹新羅時期
<br>
<br>1)新羅統壹三國
<br>
<br>進入7世紀中葉,三國間的矛盾激化,再也無法維持以前的那種鼎立狀態。新羅擴張領土之後,為吞並高句麗和百濟,在加強軍事力量的同時,與唐朝建立了緊密的軍事聯盟。
<br>660年,新羅太宗武烈王金春秋利用百濟國力極度衰弱之機,聯合唐軍攻打百濟。戰爭不到10天,百濟王朝宣布滅亡。
<br>新羅和唐朝聯軍利用高句麗朝廷發生內訌之機,又進攻了高句麗。668年中旬,羅唐聯軍攻入平壤城,高句麗王投降,高句麗王朝宣告滅亡。
<br>征服百濟和高句麗之後,唐朝在平壤城設置了安東都護府要管轄原百濟和高句麗領土,新羅卻要占領百濟和高句麗領土,羅唐之間發生了矛盾。經過幾年的爭奪戰爭,676年,唐將安東都護府移到遼東(今遼陽),新羅占領了原百濟領土和原高句麗領土,這就是統壹新羅。
<br>
<br>2)農民起義和後三國
<br>
<br>進入8世紀,因大地主土地私有化的惡性膨脹,引起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的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的這些矛盾和鬥爭,必然導致中央集權的衰弱,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尤其是使農民陷入戰爭漩渦,加重了農民的痛苦。廣大農民群眾走投無路,便只好鋌而走險,掀起反抗鬥爭。到9世紀前半期,農民起義迅速發展,9世紀後半期爆發了全國性農民戰爭。據有關文獻記載,農民軍在全國20個地方活動。
<br>在全國性農民戰爭的沈重打擊下,延續1000多年的新羅王朝名存實亡。這時,西南地區的甄萱勢力迅速擴大,甄萱利用原百濟地區人民對新羅統治的不滿情緒,大肆宣揚復興百濟,終於在900年建立了後百濟。另壹方面,弓裔利用原高句麗地區人民反對新羅統治集團的情緒,打出重建高句麗的旗號,從而得到當地人民的支持,終於在901年建立了後高句麗。911年,把國名改為泰封國。這樣在韓半島又出現了三國,即後百濟、泰封國(後高句麗)和原新羅。
<br>
<br>3)統壹新羅時期的文化
<br>
<br>由於繼承三國時期的優秀文化的同時吸收唐朝的先進文化,統壹新羅時期的文化取得了豐碩成果。最突出的特點是佛教的廣泛傳播和對佛教哲學的深入研究。新羅朝廷將佛教奉為國教,提倡佛教的廣泛傳播和研究。由於佛教的廣泛傳播和研究,不少僧人到唐朝留學,有的到印度和印度以西各國取經。
<br>慧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壹。他在8世紀初去唐朝,後去印度。慧超是精通梵文和漢文的高僧,在長安把許多梵文佛經譯成漢文。他的著作有《往五天竺國傳》三卷。這本著作是研究當時印度和西亞各國的歷史、地理和東西文化交流史的極其寶貴的資料。
<br>元曉是佛教哲學思想家,他的哲學中的最高範疇是絕對的精神實體—“壹心”。他是貴族出身的著名學僧,是海東宗的創始人,兼通八宗。他的著作有《起倍論疏(海東疏)》《金剛三昧經論》、《法華經宗要》等99部240余卷。
<br>義湘也是當時有影響力的佛教哲學思想家。他是新羅華嚴宗的始祖,著有《壹乘法界圖》、《大華嚴十門番法觀》等。
<br>儒學在新羅時期繼續發展。682年新羅在中央設國學,747年置諸業博士、助教,招收15-30歲的貴族子弟,學習和研究儒學經典,學制9年。788年設讀書三品科。8世紀末至9世紀,許多貴族子弟留唐學習和研究儒學,其中考中唐朝賓貢科的達50多人。最代表性的人物是崔致遠。他是當時進步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著有《文集》30卷、《四六集》1卷、《桂苑筆耕》20卷等,流傳至今的只有《桂苑筆耕》20卷。
<br>新羅時期的文學繼承和發展了三國時期以來的優秀文學傳統。文學作品有歌謠、漢文作品和各種故事。歌謠是采用鄉劄式標記法書寫,到8-9世紀達到高峰。代表性的作品有《贊耆婆郎歌》、《安民歌》、《祭亡妹歌》、《遇賊歌》等。漢文文學也得到發展,代表性的著作有《花郎世紀》、《高僧傳》、《漢山記》、《樂本》等。這壹時期文學的重要特點之壹是人民群眾自己創作的故事文學的興盛。代表性的作品有《君耳如驢耳》、《瘤子的故事》、《如意珠的故事》、《阿媽妮鐘》、《無影塔》等。
<br>
<br>
<br>3.高麗王朝時期
<br>
<br>1)高麗王朝的建立
<br>
<br>918年6月,泰封國的侍中王建經過長期準備,用1萬大軍發動宮廷政變,自立為王,改國號為高麗,把京都遷回松嶽,這就是維持近500年統治的高麗王朝的建立。
<br>王建建立高麗王朝之後,采取各種措施,安定國內,加強武裝力量,準備統壹三國。934年,王建向後百濟發動總攻,攻占了熊津以北30余座城,全面威脅後百濟。在這緊要關頭,後百濟政權內部發生了內訌,甄萱的兒子神劍軟禁自己的父王,自立為王。對此深懷不滿的甄萱向高麗投降。該事件震動了新羅王室,新羅敬順王於935年11月正式向高麗投降。936年9月,高麗調動了87500兵力向後百濟發動總攻,神劍投降。從此,高麗統壹了後三國,在半島上建立了統壹的高麗王朝。
<br>
<br>2)高麗王朝時期的文化
<br>佛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在國家的特別庇護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高麗時期的王均篤信佛教,甚至王子和國王的直系親屬就有出家為僧的。高麗時期最有名的僧侶學者是大覺國師義天,義天就是文宗王的第四子。
<br>儒學同佛教壹樣,得到了高麗王朝的重視。958年高麗“始置科舉”,把儒學經典列為考試科目。到了高麗後期,朱子傳入高麗。朝廷非常重視程朱理學,培養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學者有李穡、鄭道傳等人。李穡是高麗末期的著名朱子學者和政治家,著作有《牧隱集》55卷。鄭道傳是高麗末期到李朝初期著名的朱子學者和政治家,著作有《三峰集》14卷。
<br>高麗時期的文學繼承了新羅時期的文學傳統,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發展。在高麗時期的文學中漢詩和漢文學占統治地位。高麗前期漢詩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鄭知常,代表作有《大同江詩》、《西都詩》等。高麗後期漢詩進壹步發展,代表性的作者是李谷,著有《橡栗詩》等。高麗時期漢文學的代表人物是李奎報、李齊賢等。李奎報的代表作有《東國李相國集》,李齊賢的代表作有《益齋亂稿》。高麗時期人民群眾在勞動中創作了很多詩歌,代表作有《青山別曲》、《西京別曲》、《加西裏》、《動動》等。
<br>高麗時期的史學研究也取得了豐碩成果。12世紀金富軾編寫了《三國史記》、13世紀僧壹然編撰了《三國遺事》。著名作家李承休編撰了描述中國和高麗王朝以及前歷代王朝和帝王的《帝王韻記》。13至14世紀,編撰了高麗歷代國王的實錄,這就是《高麗史》。
<br>高麗時期科學技術有顯著發展。據有關文獻記載,高麗在13世紀前半期已發明了金屬活字,最初用金屬活字印刷的書是《詳定禮文》。
<br>
<br>
<br>4.朝鮮王朝時期
<br>
<br>1)朝鮮王朝的建立
<br>
<br>朝鮮王朝的始祖是曾擔任過高麗攻遼部隊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1388年春,圍繞著鐵嶺衛問題,高麗與明朝的關系緊張起來。高麗王朝經過爭論,並根據門下侍中崔瑩的意見,組織近4萬的攻遼部隊,總指揮由崔瑩擔任,左軍都統使為曹敏修,右軍都統使為李成桂。5月,攻遼部隊到達鴨綠江,李成桂認為這是壹種冒險,可能貽誤大事,所以以“前有大川,因雨水漲”等為由,提議回師,但被崔瑩拒絕。李成桂迫使曹敏修改變主張,並從威化島斷然回師。李成桂回到開城之後,肅清了崔瑩等人,驅逐禑王,立其幼子為昌王,後來又以昌王並非王姓為借口,驅逐昌王,立其遠親為恭讓王。這些國王都只不過是傀儡,實權完全掌握在李成桂及其壹派手中。李成桂掌權後,高麗王朝名存實亡。1392年,李成桂建立新王朝,翌年宣布國號為朝鮮。朝鮮王朝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是15世紀。這壹時期,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封建統治階級稱之為“太平盛世”。
<br>
<br>2)朝鮮王朝時期的文化
<br>
<br>(1)“訓民正音”的創制
<br>15世紀,韓國創制了民族文字,即“訓民正音”。這是韓民族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br>創制“訓民正音”之前,韓民族壹直使用漢字。但因漢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掌握起來很難,表達韓語更難。三國時期,曾創制出吏讀文,但它也很難懂,又不適合韓國語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不能準確標記韓國語。因此廣大人民群眾迫切期望能有壹種通俗易學的文字,另壹方面封建統治階級也為便於在人民群眾中貫徹自己的統治政策,也深感創制人民群眾通俗易學的文字的必要。這些迫切的社會需求,促進了“訓民正音”出現。
<br>世宗大王為創制民族文字,在宮中設正音廳,同成三問、鄭麟趾、申叔舟、崔恒、樸彭年、姜希顏等優秀學者壹起多年深入研究韓國語的音韻和壹些外國文字,終於於1444年1月創制了由28個字母組成的民族文字,即“訓民正音”。
<br>“訓民正音”是由17個輔音和11個元音組成的表音文字。它不僅通俗易懂,又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訓民正音”的創制,為韓民族文化的發展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br>
<br>(2)科學技術
<br>朝鮮王朝初年,科學技術有了相當的發展,在許多領域出現了許多發明創造。首先值得壹提的是,1430年編寫的農業手冊《農事直說》。該書詳細總結了農業技術經驗,提供了許多耕種栽培方法。
<br>同時與農業關系密切的天文學和氣象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最好的範例是1442年制作的測雨器,它比西方發明的同類儀器早200多年。
<br>隨著天文知識的進步,歷法研究也大有提高,李純之等編撰的《七政算》內外篇是較完整的歷書。
<br>在醫學方面,1433年《鄉藥集成方》問世,1445年醫學百科全書《醫方類聚》問世,1610年裏程碑式的醫術《東醫寶鑒》問世。
<br>
<br>(3)文學
<br>15—16世紀的文學,繼承前壹時期的成果,進壹步豐富了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為以後的實學派文學和進步文學的發展打好了基礎。尤其是,由於“訓民正音”的創制,過去只限於時調形式的傾向逐漸消失,開始出現了新的形式—“歌辭”。這時期文學的特點是創作了大量稗說文學作品。鄭澈的歌辭和黃真伊的時調,對17世紀以後的詩歌文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
<br>17—19世紀以後的文學的主要特點是,反映封建制度的崩潰和新的近代因素的發生發展以及人民反對封建制度的進步文學的興起和發展。這壹時期的進步文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是樸趾源、丁若鏞等人為代表的實學派文學。樸趾源的《兩班傳》、《許生傳》、《虎叱》等,都是韓國文學史上的傑作。
<br>
<br>(4)歷史
<br>史學家們研究前代的歷史,編寫了歷史書籍《高麗史》、《高麗史節要》、《東國通鑒》等。李朝統治者還按後代王編寫前代王實錄的慣例,編寫了《李朝實錄》。它記載了朝鮮王朝26代的實錄,***1893卷888冊,是研究朝鮮王朝歷史的珍貴文獻。
<br>
<br>(5)美術
<br>朝鮮王朝初期的繪畫,在繼承前代的優秀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安堅的《夢遊桃源圖》、姜希顏的《山水人物圖》。這些畫的特點是描繪了雄偉的大自然以及具有剛毅氣魄和浪漫色彩的人物。
<br>到16世紀,李巖的《花鳥貓狗圖》和女畫家申師任堂的《茄子》、《水鴨》、《葡萄》等,都是富有抒情和鄉土味很濃的作品。
<br>17—19世紀的繪畫,摒棄了仿古主義和公式化的畫風,創造了現實主義的新畫風。如金明國的《地獄圖》《鬥棋圖》,鄭善的《金剛山全面圖》、《萬瀑洞》等。尤其是金弘道的《冶匠圖》、《摔跤圖》等,真實而有力地刻畫了人民的向往和樸素而樂觀的生活以及美麗的自然風景。
<br>
<br>(6)教育
<br>初期的教育有兩種形式,壹是官學,壹是私學。官學是國家創辦的學校,用官費培養國家的統治骨幹。官學系統,中央有成均館,是最高學府;漢城設有中學、東學、西學、南學等四學。每個道和邑設有鄉校,作為地方教育機關。這些學校的課程,主要是儒學。“小學”是基本課程,還有“孝敬”、“明心寶鑒”、“三綱行實圖”等。除儒學外在中央和部分地區還設有武學、譯學、陰陽風水學、醫學、字學、律學、算學、樂學。
<br>私學的創始者是高麗遺臣吉再。高麗滅亡後,吉再回到故鄉慶尚道善山,創辦書堂,致力於教育後代的事業,成為私學教育的先驅。私學日益興盛,成為朝鮮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私學也主要講授儒學。
<br>朝鮮政府為了選拔人才,任用官吏,實行科舉制度。科舉分文科和武科。文科經三次考試,第壹次在地方,第二、三次在中央。三次考試合格者,大都被錄用為相應的文官。武科也進行三次考試,三次考試合格者,大都被錄用為相應的武官。
<br>
<br>
<br>
<br>第三章 近現代史
<br>
<br>第壹節 反對資本主義侵略的鬥爭
<br>
<br>1.大院君的“弊政革新”和歐美列強的侵略
<br>
<br>1)大院君的“弊政革新”
<br>大院君是在封建制度搖搖欲墜之時掌握政權的。1864年年僅12歲的高宗繼哲宗之後即位。其父興宣大院君掌握了國家實權,並提出“弊政革新”,以圖整頓封建制度的腐敗混亂,挽救國家危機,鞏固封建統治。
<br>他標榜“以才擇官”、“四色平等”,實行按勞績錄用人才的政策,打破了安東金氏的勢道專政。
<br>他將以前僅向平民征收的軍布稅改變成同樣向兩班征收的戶布稅。
<br>為提高王室的尊嚴,他不顧財政拮據的狀況,下令重建景福宮,並於兩年後完成了這項工程。
<br>大院君還毅然關閉了書院。當時有數以百計的書院,這些書院不僅侵蝕著國家的經濟基礎,還成為嚴重的政治問題,它已成為制造輿論、煽動派別鬥爭的巢穴。大院君保留47個分散的書院外,其他的壹概予以封閉。
<br>大院君大力推行了加強國防的措施,如取消備邊司,恢復三軍府,加強對西海岸和南海岸以及北部的邊防等。
<br>在大院君看來,只有防止資本主義侵略,使朝鮮永遠同資本主義國家隔絕,才能維護自己的統治。因此,他加強了閉關自守政策,當時稱這種政策為“國禁”。大院君推行的政策旨在鞏固封建王朝,他不懂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因此,他的政策不能反映朝鮮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只能是壹種封建性質的改革。盡管如此,他的改革對調整封建制度,鞏固國防力量,抵禦外國侵略起了壹定的作用,有些政策在客觀上促進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br>
<br>2)歐美列強的侵略
<br>朝鮮王朝將門戶緊緊關閉,與歐美國家的所有交往被認為是危險的,甚至與日本的接觸也不例外,因為日本已與西方列強建交,惟獨允許與中國交往。西歐列強感到通過和平談判與閉關自守政策的制定者大院君統治下的朝鮮建立通商關系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們變企圖通過武力威脅迫使朝鮮與他們通商,於是引起了兩次較大的“洋擾”,即與西方國家的軍事沖突。第壹次為“丙寅(1866)洋擾”,第二次為“辛未(1871)洋擾”。
<br>19世紀60至70年代的反侵略鬥爭,拉開了朝鮮人民近代民族解放鬥爭的序幕。
<br>
<br>2.“江華島條約”的簽訂
<br>1)大院君的下臺和“雲揚號事件”
<br>大院君壹上臺就搞垮了安東金氏的勢道政治,但未能註意到閔妃後黨勢力的興起。1873年10月,閔妃抓住時機,迫使大院君放棄了攝政,從而結束了他大權獨攬的狀況。隨著“國禁”最頑固的維護者的離去,朝鮮閉關自守政策不可避免地遭到摒棄。
<br>閔妃後黨掌權後,責難大院君的對日強硬政策。他們打算壹方面引入日本勢力,以改善朝日關系;同時引入歐美勢力,以牽制日本侵略。趙寧夏於1874年8月,秘密致書駐倭館的森山,表示朝鮮政局壹旦變化,朝鮮將努力改善對日關系。
<br>日本政府覺察到朝鮮發生的變化,便抓住機會將壹項旨在推進日本侵略計劃的通商條約強加給朝鮮。為此目的,日本於1875年制造了壹起與朝鮮的軍事沖突,即所謂的“雲揚號事件”。
<br>
<br>2)“江華島條約”的簽訂
<br>日本以這壹事件為借口於次年委派黑田清隆為全權大使,井上馨為副大使,率領7艘船只和1000名陸戰隊開赴朝鮮。
<br>黑田在江華島東海岸的甲串海岬登陸後就要求朝鮮進行條約談判。日本談判代表蠻橫無理,竭盡威脅之能事。在談判席上,他們以朝鮮“侮辱國旗”為由,追究朝方責任。同時又亂放艦炮,以顯示強橫。面對日本的威脅和樸珪壽等主張通商的勢力的鼓動下,朝鮮政府終於在1876年與日本締結了“朝日修好條規”,即“江華島條約”。
<br>日本聲稱條約中含有對朝鮮主權的承認,這證明日本決無侵略意圖。然而,這項條約的真實目的卻恰恰相反,條約否決了中國向朝鮮行使宗主權的要求,排除了中國的幹涉,為日本侵略掃清了道路。而且,這項條約是壹項不平等條約,只為日本商人開放港口,而不為朝鮮商人開放日本港口。開港地點是按照日本的政治經濟需要而強行選定的,在開放城市裏劃定租界由日本官員專管,朝鮮官員不得過問。顯然,這是“國中之國”。領事裁判權不適用於雙方。總之“江華島條約”是朝鮮政府同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締結的第壹個不平等條約。從此,朝鮮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br>
<br>
<br>第二節 甲申政變
<br>
<br>1.開化思想和開化派的改革活動
<br>以實學思想為基礎的開化思想創始於開港前的19世紀70年代初。集實學之大成的丁若鏞以及北學派實學者對開化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開化思想與實學思想在根本點上卻是不同的。實學思想是封建框架內的改革思想,而開化思想則是近代範疇的改革思想。
<br>開化思想的奠基者是中人出身的吳慶錫和劉鴻基。開化派接受了中國近代早期維新思想先驅魏源的影響,主張開化變革。
<br>樸趾源的嫡孫樸珪壽對實學思想修養極深,自然對以實學思想為基礎的開化思想以及開化派的形成起到了中介作用。
<br>兩班出身的金玉均從前者那裏繼承了文明開化、維新變革的思想;從後者那裏接受了自主開國論。此後,他又在反對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衛正斥邪論”的活動中使開化思想進壹步升華,形成近代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