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幫”特斯拉賣車,怎麽特斯拉還“倒打壹耙”?
電商平臺自掏腰包補貼商品低價銷售以鼓勵消費的各種優惠活動近些年來頗受歡迎,消費者用更低的價格買到了想要商品,商家不用降價促銷就增加了銷量,平臺盡管自掏腰包但賺了用戶流量和口碑,可謂是“三贏”。然而近日電商平臺拼多多和特斯拉的“補貼促銷活動”卻意外翻了車,兩家企業的扯皮也是吸引了壹眾網友吃瓜圍觀。
事件起因是拼多多平臺和宜買車發布了關於特斯拉國產Model?3團購活動,本次團購活動***有5輛車,消費者只需支付25.18萬元即可買到補貼後售價為27.155萬元的官方交付的新車,差價由拼多多和宜買車進行支付。
但讓人意外的是,特斯拉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阻力,首先是在活動開始之初就回應未有聯動及授權,在活動結束後還拒絕向相關消費者交車,吃瓜群眾瞬間聚集。
特斯拉持有的觀點是,此批交易有“轉賣訂單”的嫌疑,而特斯拉公司《汽車訂購協議》有其中壹項條款就是禁止轉賣。因為特斯拉的銷售模式為直營模式,直接面向客戶進行銷售,如果特斯拉認定為了轉賣的訂單或者有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訂單,有權單方解除本協議。
什麽算是轉賣呢?小編認為,當壹手買家買下,所購物品的所有權歸屬壹手買家所有,此時再將所有權賣出,完成這整個過程才能定義為轉賣,就像球鞋圈裏的二道販子,有進有出。而拼多多和宜買車本次活動的補貼方式是,在消費者提車的支付環節代為付款,支付27.155萬元。
從消費者提供的溝通記錄中也能看出,交易過程由本人和特斯拉方交涉,合同也是由車主自己跟特斯拉進行簽訂,並通過官方渠道進行了支付。拼多多在這個過程裏則更像某寶功能裏的他人代付——誰能說他人代付功能就是轉賣過程呢?
再來看特斯拉在鎖定訂單時對消費者的回應:
特斯拉懷疑是拼多多或商家以消費者名義下單,不用懷疑,這跟小編花五塊錢讓表弟幫忙跑腿買冰可樂是壹個性質的事,消費者和拼多多是委任關系,受托人拼多多以委托人的關系辦理委托事務。消費者向特斯拉隱瞞真實下單信息了嗎?買方,消費者;賣方,特斯拉。難道說消費者購買到國產Model?3是自用還是給媳婦兒用也在真實下單信息裏面嗎?
特斯拉對堅持直營模式原因的解釋放在這件事裏,小編更有點摸不著頭腦:
拼多多以25.18萬元的價格團購特斯拉Model?3,損害消費者利益了嗎?
沒有,消費者只需要支付25.18萬元的價格即可購買到27.155萬元的國產Model?3,很明顯是有益的。
首次購車的消費者因為信息不對等而被宰了嗎?
顯然沒有,被宰的意思是以高出本身價值的價格買到該物品,這次活動裏,消費者還省了兩萬塊錢呢。
拼多多的團購車輛來路不明嗎?
當然也是沒有的,交易過程由特斯拉官方和消費者進行交涉,交付工作也是由特斯拉進行。所以,特斯拉官方說特斯拉官方交付的車輛來路不明?
那麽,特斯拉為什麽這麽抗拒這筆訂單呢,反正錢沒少賺,多賣車不好嗎?
很明顯,特斯拉要維護自己的商業模式。
在特斯拉的回復中不難看出,他們十分看重自己的直營模式,強調“全國同價”、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稱,當然更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
試想,如果特斯拉默認了這次“鉆空子”行為,特斯拉的“全國同價”直銷模式還能否被人信任?有的車主27萬元買了車,而有的車主卻只花了25萬元,那對於之後的消費者來說,會優選考慮拼多多或者是未來無數電商平臺,還是依然去特斯拉直營店購車?
再者說,非自營渠道所賣的車,能否保證品質?如果出現了消費者買到了瑕疵車、故障車,那是否還要特斯拉官方來給擦屁股?
對於拼多多的這次操作,小編只想立正鼓掌:花最少的錢,賺最高的話題度,據傳微博壹次熱搜售價高達6萬元,拼多多可是只用了10萬元,不僅打開了話題度,還狠蹭了壹波特斯拉的熱度。這種事拼多多其實不是第壹次做了,但是官方下場扯皮,瓜吃到出圈還是第壹次,特斯拉這壹次是被拼多多徹頭徹尾當槍使了。
早先拼多多病毒式營銷,大家對拼多多的印象是什麽?Low,廉價,假貨。後來的百億補貼入場後,大家可以想想補的都是什麽品牌?SK-2、海藍之謎、蘋果等高端品牌,無形中也拉高了自己軟件的逼格。這次再上壹個臺階,直接跟當下風口電動汽車新銳特斯拉扯上關系,無論特斯拉交不交車,但是訂單已經成立了,真金白銀補貼兩萬,特斯拉官方渠道下單。什麽?特斯拉不交車?那是特斯拉店大欺客,太過強勢,把自己摘的幹幹凈凈,名利雙收。
當然,站在特斯拉的立場上,誓死捍衛品牌的高端特質是必須的,畢竟特斯拉還要以品牌支撐其高價銷售。雖說迫於形勢,今年特斯拉的售價壹降再降,但什麽十八線小品牌都能來拉低品牌定位、擾亂本尊的市場價格嗎?所以特斯拉的奮起反抗也是意料之中。
這壹次,法理大概率不站在特斯拉這邊,但特斯拉堅決維護自己的銷售渠道,也讓更多的潛在消費者明白,通過直營購車,妳交錢,我交車,大家痛痛快快互利***贏;但如果通過鉆空子的方式,訂單成不成先放到壹邊,交易過程必定曲折且泥心,這對特斯拉的品牌有益無害。
特斯拉估計也很頭疼,拼多多用客戶個人名義下單就無關乎品牌是否授權的問題,特斯拉的轉賣條款細究起來站不住腳。再者說,是否構成轉賣也不是特斯拉壹家說了算,而是由消費者協會進行裁定,多半,這個悶虧得特斯拉自己吃。所以說,在美國玩的溜的特斯拉在這次糾紛裏可能要被好好教育壹頓了,畢竟國內電商壹個比壹個猴精,中國消費者太喜歡這種直爽的補貼方式了。
特斯拉真的沒辦法嗎?從侵權的角度來看,商標侵權和虛假宣傳拼多多都沒有做,車也確實是特斯拉直營正品,購車界面上也沒有虛假宣傳的相關信息。但拼多多違反了《關於禁止有獎銷售活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幹規定》第四條: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獎的金額不得超過五千元。如果特斯拉壹怒之下起訴拼多多,結果不論,重點是這個行為也會彰顯特斯拉的態度:維護直營模式。
當然,現在消費者計劃起訴特斯拉,法院大概率要求特斯拉繼續履行買賣合同,向消費者交車。特斯拉這口瓜會不會像之前的和凱迪拉克壹樣不了了之,還是要看特斯拉法務部有多橫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